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5章 晚清中興名臣張之洞:清末新政的靈魂人物

民眾堅守臺北府,並建議他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靈活應對戰局。然而,唐景崧未能履行責任,於7日逃離臺灣。最終,只有劉永福留在臺灣領導軍民繼續抵抗,但因缺乏足夠的軍餉和武器,最終於10月19日戰敗撤退至廈門。

六、參與變法

在甲午戰爭之後,張之洞積極參與了變法圖強的運動。儘管他在甲午戰爭期間未能有效支援前線,但在戰後,他上書朝廷呼籲總結失敗的教訓,並提出變法圖治的主張。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稱張之洞“有天下之望”,表明了維新派對他寄予的厚望。張之洞也確實與維新派有過一些合作,如資助康有為組織的強學會,並支援《時務報》的創辦,這些都反映了他對變法的認同和支援。

然而,張之洞在支援維新運動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一定的保守傾向。他雖然最初支援康有為的強學會,但在看到慈禧太后採取行動關閉北京的強學會後,他以學術分歧為由退出了上海強學會,並停止了捐款。此外,他對《時務報》上關於爭取民權的文章表示不滿,並授意他人撰文反駁,這表明他在某些關鍵問題上與維新派存在分歧。

張之洞對湖南維新運動的態度亦是如此。當陳寶箴擔任湖南巡撫後,湖南掀起了一場維新運動,其中包括辦廠、改革教育等舉措,這些措施得到了張之洞的認可和支援。然而,當《湘學報》刊載了關於孔子改制和提倡民權的文章時,張之洞立即表示反對,並採取措施停止了該報在湖北的發行。這表明張之洞雖然支援改革,但在觸及到根本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問題時,他傾向於保守立場。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之洞出版了《勸學篇》。這本書受到了守舊派的讚賞,但遭到了維新派的激烈批評。《勸學篇》中的觀點被認為是維護封建秩序和忠君思想的,與維新派提倡的變革思想相沖突。張之洞在這本書中強調了“中體西用”的思想,主張在保留傳統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科技和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變法的理解和定位。

在戊戌變法期間,張之洞與維新派的關係更為複雜。他曾經讓陳寶箴推薦楊銳和劉光第,這兩人後來成為變法的關鍵人物。然而,當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後,張之洞雖然試圖挽救他的門生楊銳,但未能成功。

七、鎮壓起義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以反帝愛國為口號,席捲了華北地區,對外國勢力及其在華利益構成了威脅。面對這一局勢,張之洞的態度是堅決鎮壓。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鎮壓湖北天門縣、荊州府等地的人民焚燒教堂和醫院的行為,並會同沿江各省上奏朝廷,請求強力剿滅所謂的“邪匪”,同時採取措施安撫外國使館,並向各國表達歉意。

為了保護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利益,英國與張之洞、劉坤一等地方實力派達成協議,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根據這一章程,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而長江及蘇杭地區的外國商人、傳教士及其財產,則由南洋大臣劉坤一和兩湖總督張之洞負責保護。這一協議得到了李鴻章、許應騤和袁世凱的支援,他們也加入到了“東南互保”的行列中。

,!

同年7月,張之洞在武漢逮捕並殺害了自立軍首領唐才常等20餘人。戊戌變法失敗後,唐才常等人試圖透過組織自立軍在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發起起義,建立君主立憲的“新自立國”,並試圖恢復光緒帝的統治。他們甚至希望透過日本來勸說張之洞,支援他建立“東南自立之國”。面對這樣的局面,張之洞在慈禧太后尚未失去對清廷中樞控制的情況下,選擇了抓捕並處決唐才常等人。

在處理自立軍事件後,張之洞注意到在上海張園舉行的國會中有許多著名士紳、學者以及留學生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