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為了分化瓦解這些革命力量,張之洞起草了一份《勸戒上海國會及出洋留學生文》,文中列舉了自立軍與康黨之間的關聯,並勸誡參會計程車紳、學者以及留日學生。這份檔案意圖將革命力量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思想劃上等號,從而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然而,留日學生對這份檔案反應強烈,他們推選沈翔雲撰寫了一封公開信《復張之洞》,對張之洞的觀點進行了批駁。沈翔雲在信中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是普遍認可的原則,並不是康、梁等人的邪說。他質問張之洞為何會認為外國領事、傳教士等人的利益應優先於中國,這表明了張之洞在處理此事時的立場問題。據說張之洞看完這封信後感到非常尷尬,隨後指示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的學生撰寫反駁文章,以回應留學生的批評。
八、倡議新政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清廷被迫開始考慮“變通政治”。同年3月,清廷成立了督辦政務處,並邀請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一“遙為參預”。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張之洞與劉坤一聯名提交了三道奏摺,即著名的“江楚會奏變法三折”。
第一道奏摺《變通政治人才為先遵旨籌議折》主要圍繞教育改革和科舉制度的變革展開。張之洞和劉坤一建議設立文武學堂,改革文科考試內容,停止武科考試,並鼓勵留學生出國深造。這些建議旨在提高教育質量和培養新型人才,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第二道奏摺《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整頓中法十二條折》則側重於整頓內部政策。在這份奏摺中,張之洞和劉坤一提出了包括崇節儉、打破常規用人機制、停止賣官鬻爵、提高官員薪酬、改革吏治、簡化法律程式等一系列措施。他們還特別提到,當前民情已經不同於三十年前,人們羨慕外國的富裕和強大,而對本國的貧困和官軍的懦弱感到不滿。此外,海關的公正運作和租界的良好管理也使得民眾對清朝腐敗的官僚體系更加不滿。這些觀察反映了帝國主義入侵對中國的深刻影響,以及民眾對清政府腐敗程度的深切厭惡。
第三道奏摺《遵旨籌議變法謹擬採用西法十一條折》則著重於採用西方的先進做法。張之洞和劉坤一建議派遣更多人員赴海外考察學習,推廣現代軍事訓練方法,發展農業和工業,制定礦業、鐵路、商業等相關法律法規,使用銀元作為貨幣單位,實施印花稅制度,普及郵政服務,官方經營鴉片貿易,並增加翻譯西方書籍的數量。張之洞特別強調,他們所提議的改革措施與康有為等維新派的主張有著本質的不同,不會導致國家混亂。
然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勢力逐漸壯大,清廷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開始考慮“預備立憲”,並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第二年,清廷宣佈進行官制改革,並編纂憲法大綱。對於“預備立憲”,張之洞最初的態度是謹慎的。當五大臣考察歸來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在回覆電報中表示,立憲是一項重大的事情,如果將來奉旨要求各省討論,他會盡力提供自己的見解,但在當時情況下,他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張之洞對於官制改革的態度更是明確反對。他認為,如果實施官制改革,將會立刻引發全國性的動盪。在他看來,這關乎清朝兩百多年的傳統制度和二十一個省份的治理,不應草率行事。
九、中樞重臣
清廷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透過官制改革,旨在加強中央皇權,削弱地方督撫的權力。在這個背景下,清廷決定將當時最有權勢的地方督撫袁世凱和張之洞調往北京。同年六月十八日,張之洞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的職位,一個月後,即七月二十七日,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成為清廷中樞的重要人物。
張之洞在中樞任職期間,正值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