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面對如此局面,深感憂慮,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積極應對朝政混亂的局面。他多次向神宗提出建議,希望皇帝能夠更加勤政,但神宗雖然表面尊重葉向高,實際上對他的諫議採取的態度卻是陽奉陰違,十條意見中往往只採納二、三條。
太子講學的中斷是當時朝野關注的焦點問題,葉向高多次上書請求恢復太子的學業,但神宗始終不予理會。太子母王貴妃去世後,其喪禮的拖延更凸顯了朝政的紊亂,葉向高几番爭取才使得喪禮得以順利進行。福王(即朱常洵,鄭貴妃之子)的封國問題更是棘手,葉向高多次請求福王回封國,但神宗先是推遲日期,後又提出福王必須擁有四萬頃莊田的苛刻條件,這不僅違背了祖制,也引發了朝臣的不安。
葉向高深知福王留京對太子地位的潛在威脅,因此他上疏力爭,指出若福王不及時回封國,將有損皇室信譽,且會重蹈明世宗時景王未歸封國的覆轍,當時裕王(即後來的明穆宗)處境險惡。面對神宗的辯解,葉向高強調了太子與神宗之間情感溝通的重要性,呼籲神宗堅守諾言,確保福王按時歸藩,以安民心。
四、善於決斷
葉向高在處理重大事件時展現出的果斷和智慧,尤其體現在王曰乾事件中。錦衣百戶王曰乾,一名京城的奸猾之徒,與孔學、趙宗舜、趙思聖等人相互攻訐,事情尚未在刑官處定論,他就擅自闖入皇城,使用火炮引起軒然大波,並直接向皇帝遞上奏疏。這起事件不僅令刑官震驚,甚至驚動了明神宗,王曰乾在奏疏中指控鄭貴妃的內侍姜嚴山、孔學及王三詔等人使用巫術詛咒皇太后和皇太子,意圖擁立福王。神宗對此感到震驚和憤怒,質問為何內閣首輔葉向高沒有及時處理此事。
葉向高臨危不亂,迅速上疏,分析了事件性質與處理策略。他指出,此事件與之前的妖書案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此次事件的當事人皆可查證,只需依法審訊即可查明真相。他建議神宗保持冷靜,避免過度反應,以免引發朝野動盪。關於王曰乾的指控牽涉到貴妃和福王,葉向高認為這純屬惡意誹謗,主張將王曰乾的奏疏扣留,同時命令司法部門追查所有涉案奸人,儘快確定福王歸藩的日期,以此來平息輿論,穩定局勢。神宗聽取了葉向高的建議,太子和福王得以避免進一步的宮廷紛爭。
此外,葉向高在處理福王歸藩的問題上也展現了其政治手腕。面對鄭貴妃試圖以慶祝太后七十大壽為由挽留福王,葉向高巧妙地提出提前為太后舉行壽禮,同時堅持福王按原計劃歸藩,以平衡各方利益。他拒絕了神宗要求宣佈挽留福王詔書的命令,指出此舉將加劇外界的猜疑和恐慌,最終說服神宗收回成命,確保了福王順利回到封國,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宮廷風波。
葉向高不僅在緊急情況下表現出色,他還多次上疏神宗,直指當時國家面臨的深層次問題,包括人才匱乏、君臣隔閡、官員爭鬥、橫徵暴斂、道德淪喪等。他懇請神宗振作精神,任用賢臣,革新政治,否則國家危亡並非來自外敵,而是內部的腐敗與混亂。儘管葉向高的言論真誠懇切,但神宗並未採納其建議,甚至對葉向高的多次辭職請求也置之不理,僅以詔書勉勵挽留。
在萬曆四十年(1612年),葉向高再次呼籲神宗,鑑於歷代帝王在位超過四十年者寥寥無幾,應藉此機會大力推行新政,選拔人才。然而,神宗依然沒有響應,葉向高每月請求辭職,神宗雖多次挽留,但對葉向高的核心訴求始終視而不見。葉向高擔憂國家官僚體系的空洞化,各地災荒頻發,以及朝廷與民間的隔閡日益加深,他反覆強呼叫人之道的重要性,警告神宗如繼續閉門自守,恐將招致無法挽回的災難。
五、辭官歸鄉
葉向高在晚年時,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即便是在病榻之上,他仍舊堅持履行內閣首輔的職責,這在當時被視為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