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楊嗣昌在守制期間已對時局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深知國家面臨的危機,並且具備出色的口才和筆力,每次面見崇禎帝時都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觀點,與前任兵部尚書的木訥形成鮮明對比,深受皇帝賞識。
楊嗣昌對明朝未來的規劃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攘外必先安內”,二是“足食然後足兵”。他主張先與清朝議和,以穩定京畿周邊局勢,集中精力對付內部的農民軍。同時,他提議增加兵力和軍餉,採取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包括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等方法。崇禎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先後向民間加派剿餉和練餉,試圖透過充實軍力來解決內亂。
楊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是其戰略的核心。該計劃依賴於總督洪承疇和總理王家楨的配合,但在楊嗣昌看來,王家楨能力平平,無法勝任重任,於是經由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推薦,向崇禎帝舉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六省總理。熊文燦在圍剿農民軍方面頗有建樹,使得各地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對農民軍的圍剿取得了明顯進展。
到了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地區的農民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接受熊文燦的招撫,但楊嗣昌基於父親楊鶴招撫失敗的經驗,對張獻忠等人持懷疑態度,主張他們必須“殺賊自效”才能獲得信任。然而,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求成,對張獻忠的信任超過了楊嗣昌的警告。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明朝,而張獻忠則是假裝投降,最終與李自成聯手,對明朝造成了致命打擊。
在楊嗣昌的戰略指導下,農民軍的勢力一度受到嚴重打擊,尤其是李自成,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的追擊下,到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時,僅剩十八騎逃往商洛山中,形勢看似一片大好。然而,楊嗣昌所期待的“十年不結之局”即將收尾之際,農民軍的再度崛起徹底改變了明朝的命運,使得楊嗣昌的努力最終未能挽回明朝的頹勢。
四、和戎失利
在楊嗣昌擔任兵部尚書期間,他不僅致力於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同時也著手處理明朝面臨的外部威脅——滿清。崇禎十一年(1638年),楊嗣昌主張“攘外必先安內”,認為應先與清議和,以減輕外部壓力,集中力量應對國內的農民軍。五月,崇禎帝在中極殿舉行策試,主題圍繞“剿兵難撤、敵國生心”。楊嗣昌在策論中巧妙引用歷史上的天象異象與異族關係,如東漢日蝕火星與南匈奴的議和,以及宋太宗月蝕熒惑與遼軍戰敗的故事,以此暗喻其對清和議的立場。儘管朝中多數大臣反對,但崇禎帝對楊嗣昌的主張頗為賞識,加之楊嗣昌無黨無偏、勇於擔當,皇帝對他的信任進一步加深,六月便將其提拔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繼續執掌兵部事務。
事實上,楊嗣昌早已在私下裡推動議和事宜。同年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遣盲人卦師周元忠前往瀋陽,試探滿清口風,皇太極對周元忠禮遇有加,並表示若議和達成,將撤兵東歸。楊嗣昌得知後,立即建議崇禎帝授權方一藻和太監高起潛便宜行事,推進議和。皇太極的回信強調,若不允和談,夏季秋季將有所行動。楊嗣昌極力促請崇禎帝抓住機會進行和談,但皇帝僅命令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的議和主張公開後,朝中掀起軒然大波,眾多大臣猛烈抨擊,其中以少詹事黃道周最為激烈。表面上,黃道周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質上是反對與清議和。崇禎帝於七月召集眾臣於平臺,令楊嗣昌與黃道周當面對質。黃道周從綱常倫理出發,指責楊嗣昌忠孝兩虧,楊嗣昌則反擊黃道周曾為“杖母烝妾”的鄭鄤辯護,稱黃道周自認“不如鄭鄤”,即不如禽獸。最終,崇禎帝偏向楊嗣昌,貶斥了黃道周等反對者。
然而,儘管楊嗣昌躲過了彈劾,崇禎帝因群臣的反對,未對和談給予明確支援,導致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