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議和停滯。皇太極見狀,於同年九月發動大規模入侵,即戊寅之變。明廷內部政見不一,楊嗣昌、高起潛與總督盧象昇之間協調不力,盧象昇最終在鉅鹿賈莊戰死,數十座城池相繼失守,近五十萬民眾被俘。次年三月,清軍撤退,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遭彈劾,但崇禎帝依然庇護他,感嘆議和之事幾近成功,卻被“幾個黃口書生”所誤,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五、南下督師
崇禎十二年(1639年),隨著戊寅之變的發生,明朝的內外局勢急劇惡化。楊嗣昌原本的和談計劃和“十面張網”戰略均告失敗,農民軍的死灰復燃,尤其是張獻忠在谷城的再次起兵,使整個中原地區重新陷入戰火。楊嗣昌承受了巨大的輿論壓力,不僅朝中言官要求追究其責任,他自己也多次上書請求辭職。然而,崇禎帝僅以貶斥言官和暫時降職的方式回應,不久又恢復了楊嗣昌的官職。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楊嗣昌推薦傅宗龍接任兵部尚書,而自己則主動請纓,於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被授予督師之職,負責平定農民軍,以尚方寶劍象徵皇帝的權威。
在崇禎帝的餞行儀式上,楊嗣昌被賦詩鼓勵,隨後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京城,前往湖廣襄陽設立行營。在那裡,他迅速組織兵力,準備對張獻忠的農民軍進行圍剿。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楊嗣昌麾下的左良玉在川東瑪瑙山大敗張獻忠,取得了初步勝利,俘獲了張獻忠的妻妾和軍師,這一訊息令崇禎帝大為振奮,不僅嘉獎了左良玉,還親筆致信慰勉楊嗣昌。
然而,楊嗣昌在處理將領關係上顯露出了不足。最初,他保薦左良玉掛“平賊將軍”印,後又因左良玉難以駕馭,轉向陝西將領賀人龍,提議由賀人龍接替左良玉。但當崇禎帝批准後,楊嗣昌又改變主意,擔心左良玉不滿,再次上疏請求維持左良玉的原職。這種反覆無常的做法令左良玉和賀人龍都感到不滿,導致二者都不願聽從楊嗣昌的排程。此外,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也對楊嗣昌陽奉陰違,藉口糧食補給困難而按兵不動,賀人龍、李國奇也以兵力不足為由撤回陝西,使得楊嗣昌在川東的部署陷入困境。
張獻忠利用明軍的混亂,與羅汝才會合,在大昌縣土地嶺擊敗明軍,再次擴大了農民軍的勢力範圍。楊嗣昌面對這一局勢,不得不重新調整部署,但邵捷春等地方官員的無能和不合作,使得明軍防線接連被突破。楊嗣昌雖處決了逃跑的將領邵仲光,但仍無法阻止張獻忠的進軍,農民軍一路西進,勢如破竹。
楊嗣昌的督師行動並未如預期般順利,他堅持的尾隨緊迫戰術,不僅未能有效遏制張獻忠,反而使明軍疲於奔命,士兵們在風雪中艱苦行軍,士氣低落。張獻忠甚至創作順口溜嘲笑明軍的被動局面,反映出楊嗣昌在戰略和人事管理上的失誤。
六、身死沙市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與李自成農民軍的連續勝利,對明朝構成了致命的打擊。正月,張獻忠在開縣黃陵城擊敗猛如虎部隊,隨後迅速向襄陽進發。與此同時,李自成趁左良玉與楊嗣昌之間矛盾激化之機,從奉節魚腹山突圍,轉戰河南,攻佔洛陽,處死了福王朱常洵,此舉震驚全國,加劇了明廷的危機。
二月初四日夜晚,張獻忠奇襲襄陽,一舉攻陷這座楊嗣昌認為固若金湯的城池,襄王朱翊銘不幸遇害。有傳言稱,張獻忠在處決朱翊銘時曾言:“吾欲斬楊嗣昌頭,而嗣昌遠在川,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這一事件對楊嗣昌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此時的楊嗣昌,已是白髮蒼蒼,疾病纏身,身心俱疲。他在正月八日給崇禎帝的奏摺中表達了深深的憂慮和絕望,形容自己“日嘔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斃”,併為襄庫餉銀匱乏而憂憤不已。
隨著洛陽、襄陽的相繼失守,以及兩位藩王的遇害,楊嗣昌的精神支柱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