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章 愛新覺羅·多鐸:鐵血戰魂,清初霸業

一、初封貝勒

多鐸,出生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名字在滿語中的含義為“胎兒”。他的命運與清朝早期的歷史緊密相連。天命十一年(1626年),儘管年僅十三歲,多鐸就被封為貝勒,成為後金政權的重要人物之一。

天聰二年(1628年),多鐸隨同皇太極征討多羅特部立下戰功,因此被賜予“額爾克楚呼爾”的稱號,這一稱號結合了滿語“雄壯”和蒙古語“斑斕”的意思,象徵著勇猛和輝煌。

到了天聰三年(1629年),多鐸再次跟隨皇太極出征明朝,這次是從龍井關進入明朝境內。在這次戰役中,多鐸與莽古爾泰、多爾袞共同指揮部隊,促使漢兒莊城投降,並且在廣渠門之戰中擊敗了明朝的潰軍。在返回途中,多鐸還在薊州附近再次擊潰了明朝的援軍。

天聰五年(1631年),多鐸參與了對大淩河城的圍攻,他負責指揮正白旗的後援部隊,成功攻克了靠近城市的堡壘。在一次戰鬥中,多鐸不慎墜馬,但他機智地奪取了一名軍校的馬匹,安然返回。

天聰六年(1632年),多鐸隨皇太極遠征察哈爾,率領右翼部隊,殲滅了察哈爾的一支千人軍隊。

天聰七年(1633年),面對皇太極關於戰略方向的詢問,多鐸提出了直接進攻明朝的戰略建議,認為應該直接攻打山海關,深入明朝腹地,而不是僅僅在外圍作戰。這一建議體現了多鐸對於軍事戰略的深刻理解。

到了天聰八年(1634年),多鐸隨皇太極攻略宣府,從巴顏珠爾克進入明朝邊境,雖然未能攻克龍門,但他們卻在保安取得勝利。隨後,他們在應州與皇太極會師,並在朔州附近的戰鬥中重創明軍。

天聰九年(1635年),多鐸率領軍隊深入明朝境內,從廣寧進入,派遣固山額真阿山、石廷柱率兵作為先鋒。面對祖大壽的三千五百士兵,多鐸迅速發起攻擊,迫使祖大壽的軍隊潰散。之後,多鐸命令部隊分兩路追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斬首無數。凱旋而歸之時,皇太極親自出迎五里,並賞賜多鐸五匹良馬和五套盔甲以示嘉獎。這些勝利不僅鞏固了多鐸在清朝的地位,也為後金最終取代明朝奠定了基礎。

二、封豫郡王

多鐸在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豫親王,並掌管禮部。同年,他跟隨皇太極征伐朝鮮,從沙河堡率領一千士兵前往朝鮮都城漢陽(今韓國首爾)。朝鮮的全羅、忠清兩道的援軍抵達了南漢山城,多鐸在此地擊敗了朝鮮的援軍,並繳獲了大量戰馬。

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派遣奉命大將軍睿親王多爾袞和克勤郡王嶽託兩路侵明,同時指派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豫親王多鐸在寧錦一帶策應,牽制明朝關外的軍隊。多爾袞作為主力部隊先行出發,而多鐸則以避免感染天花為理由未參加送行儀式,這引起了皇太極的不滿。同年十一月,多鐸攻克大興堡後,按皇太極的命令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會師。在途中,明軍大將祖大壽襲擊了多鐸部隊的後方,導致清軍傷亡九人,並損失了三十多匹馬。

崇德四年(1639年),清室的王公大臣聚集在崇政殿,商議多鐸的罪責,結果是剝奪了他三分之一的正白旗 牛 錄 ,並將其降為多羅貝勒。他被任命管理兵部,但失去了決定重要事務的權力,也不能參與日常政務的審議。

崇德五年(1640年),多鐸與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被指派修建義州城,並在那裡駐紮軍隊進行屯田作業,同時騷擾明朝山海關外地區,阻止明朝農民耕種。五月,皇太極親自視察了這一行動。同年,依附明朝的蒙古多羅特部蘇班岱歸降大清,皇太極命令多鐸與濟爾哈朗率兵前去迎接。當他們經過錦州和杏山時,遭遇明軍追趕,多鐸指揮部隊奮勇反擊,擊敗了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