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派遣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和多鐸代替睿親王多爾袞,指揮圍攻錦州的清軍。七月,皇太極親自率大軍增援錦州前線。為了對付可能從杏山逃往寧遠的明軍,皇太極命令多鐸設伏截擊。多鐸在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設下埋伏,導致杏山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從而徹底改變了松錦戰役的走向。隨後,多鐸與豪格的軍隊包圍了松山,將洪承疇等萬餘明軍困於城內長達六個月。
崇德七年(1642年),多鐸率軍攻破松山城,活捉了洪承疇,錦州守將祖大壽也舉城投降。因為這一系列戰功,多鐸被恢復了豫郡王的封號。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多鐸與阿濟格支援多爾袞繼承皇位,但皇太極的兒子肅親王豪格也有意登基,並獲得了兩黃旗及正藍旗的支援。在緊張的局勢中,多爾袞提出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一方案最終得到了認可。福臨即位後,多爾袞掌握了軍政大權,多鐸也因此成為了多爾袞的重要助手,聲名鵲起,成為明清易代時期的關鍵人物。
,!
三、率軍入關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多鐸與阿濟格隨同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滿洲、蒙古兵力的三分之二以及漢軍將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的部隊,從盛京(今遼寧瀋陽)出發,向山海關進軍,準備進入中原地區。
當清軍抵達遼河時,收到了明遼東總兵吳三桂的副將楊坤帶來的訊息,得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攻佔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吳三桂請求清軍援助,希望藉助清軍的力量對抗李自成的大順軍。多爾袞隨即命令多鐸與阿濟格率領軍隊快速趕往山海關。
四月二十一日黃昏,清軍在距離山海關十五里外的地方駐紮下來。到了四月二十六日,清軍推進到距離山海關外十里處,在一片石(今河北撫寧縣東北九門口村)擊敗了大順軍唐通的部隊。吳三桂趁機炮轟大順軍,親自率領數百騎兵來到清軍營地,拜見多爾袞,並剃髮表示歸順。
隨後,吳三桂作為前鋒,帶領清軍進入山海關。英親王阿濟格率領一萬騎兵作為左翼,多鐸率領一萬騎兵作為右翼,多爾袞則親自率領主力軍居後。清軍與吳三桂的部隊匯合後,總共擁有約十八萬精兵,並佔據了山海關的優勢地形。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晚,清軍主力抵達薊縣(今天津市薊州區),此時得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撤出了北京。多爾袞隨即命令多鐸與阿濟格率領八旗精銳部隊繞過北京,尾隨追擊大順軍。多爾袞則帶著一部分精兵直接前往北京。
多鐸與阿濟格率軍一路追擊大順軍,直至追至固關(屬山西省平定縣),才停止追擊返回北京。這一系列行動標誌著清朝正式進入中原,並開始了對明朝殘餘勢力的征服。隨著清軍的順利進軍,中原大地上的權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為清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四、滅順南征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多鐸晉升為親王,並被授予定國大將軍的稱號,統領大軍南征。當時,清朝為了消滅位於西安的大順政權和位於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權,派遣了兩路大軍: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吳三桂和尚可喜統率,目標是首先攻佔陝北,隨後南下西安;另一路由多鐸率領,包括明朝降將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目標是進軍南京,平定東南地區。
然而,就在兩路大軍離開北京之際,大順軍的兩萬餘人東渡黃河,連續攻佔了濟源、孟縣等地,並圍攻了懷慶府城沁陽。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多爾袞下令多鐸改變原定計劃,先救援懷慶,然後進攻潼關,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多鐸迅速調整部署,率領部隊推進到潼關附近,迫使大順軍陷入被動。
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