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殺害,年僅12歲的次子鄭克塽繼任延平王之位,而實權則落入部將劉國軒和馮錫範手中。這一系列事件為清朝提供了收復臺灣的機會。
福建總督姚啟聖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時機,向朝廷請求出兵進剿臺灣。納蘭明珠也認為這是一個解決臺灣問題的好機會。在與康熙帝商議後,決定利用這一時機徹底解決臺灣問題,以鞏固清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
納蘭明珠提出了一個關鍵的策略建議:鑑於以往總督和巡撫共同指揮會導致相互牽制的問題,此次應該指定一位將領來統一指揮軍事行動。康熙帝採納了納蘭明珠的建議,並選擇了福建提督施琅來領導此次軍事行動。施琅曾在明朝末年加入鄭成功的部隊,後又投靠清朝,對臺灣的情況十分熟悉,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軍進攻臺灣。面對強大的清軍,臺灣的鄭氏政權無力抵抗。同年,鄭克塽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清朝順利收復了臺灣。這一勝利不僅結束了臺灣與大陸長達幾十年的分離狀態,也為清朝的統一事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清軍佔領臺灣後,如何妥善安置鄭氏集團的人物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議題。康熙帝最終聽取了納蘭明珠的建議,決定任用一些臺灣投誠的人才,這一舉措不僅穩定了臺灣的社會秩序,也為清朝的治理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事實上,許多投降的人才在後來的清朝治理臺灣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至於是否應該放棄臺灣的問題,納蘭明珠的態度十分堅定,他主張必須固守臺灣。當時,內閣學士李光地等人提出棄守臺灣的觀點,認為駐守臺灣會增加朝廷的財政負擔,且臺灣的戰略價值不大。然而,施琅等人堅決主張固守臺灣,並認為臺灣對於保衛東南沿海的安全至關重要。納蘭明珠贊同施琅的意見,併成功說服了康熙帝。
最終,康熙帝決定設立臺灣府,將其劃歸福建省管轄,正式將臺灣納入中央政府的直轄範圍內。這一決定不僅解決了臺灣的歸屬問題,也為臺灣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臺灣府的設立,標誌著臺灣正式成為清朝領土的一部分,對於加強東南沿海的防禦、促進臺灣的開發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六、抵禦沙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納蘭明珠陪同康熙帝前往東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這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了解東北邊境的情況以及與沙俄之間的關係。他們最遠到達了烏喇地區,在那裡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規劃。
當時,沙俄帝國不斷向東擴張,試圖控制黑龍江流域,並在雅克薩(今俄羅斯境內的阿爾巴津)建立了要塞,這對清朝的邊疆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為了應對沙俄的侵略行為,納蘭明珠協助康熙帝制定了一系列戰略計劃。
康熙帝在納蘭明珠等人的輔助下,調派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領清軍對雅克薩進行圍攻。第一次圍攻是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行的,清軍取得了初步勝利,迫使沙俄軍隊撤退。但是,沙俄並未放棄對該地區的野心,不久後再次佔據了雅克薩。
面對沙俄的頑固,康熙帝和納蘭明珠決定採取更加果斷的措施。在第二次圍攻中,清軍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次發動攻勢,成功迫使沙俄軍隊撤退。這些軍事行動有效地遏制了沙俄的擴張勢頭,為後續的外交談判奠定了基礎。
在軍事壓力之下,沙俄被迫尋求和平解決方案。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俄國談判使團抵達北京,與以納蘭明珠為首的清朝代表團進行會談。在談判過程中,納蘭明珠表現出色,他按照康熙帝的指示,義正辭嚴地駁斥了沙俄的無理要求,並指出沙俄軍隊侵犯清朝領土、殺害無辜平民及接納清朝叛逃者等事實。
在談判中,納蘭明珠強調了清朝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並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