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清朝不會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犯。最終,沙俄方面意識到繼續軍事對抗對他們不利,同意撤出雅克薩的俄軍,並釋放了清朝的戰俘。
這次談判的成功為《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創造了重要條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雙方在尼布楚簽訂了這一條約,明確了中俄之間的邊界線,並確立了雙方的貿易規則。《尼布楚條約》不僅是中俄兩國間第一個正式的邊界條約,也是清朝對外交政策的一次重大勝利。
七、晚年失勢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納蘭明珠的政治生涯迎來了轉折點。直隸巡撫于成龍(小於成龍)秘密向康熙帝稟報:“官已被明珠和餘國柱賣完。”這句話揭示了納蘭明珠涉嫌貪汙納賄、賣官鬻爵的事實。于成龍的這一秘密奏報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關注。
康熙帝隨後詢問高士奇為何沒有人敢於彈劾納蘭明珠。高士奇的回答“人誰不怕死?”表明了當時朝中對於納蘭明珠及其黨羽的畏懼心理。這一回答也間接揭示了納蘭明珠在朝中的權勢之大,以至於沒有人敢於站出來揭露他的不當行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史郭琇上疏彈劾納蘭明珠,指控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郭琇的彈劾揭開了納蘭明珠政治生涯中的陰暗面,也標誌著康熙帝決心打擊納蘭明珠及其黨羽的決心。
面對郭琇的彈劾,康熙帝決定採取行動。他罷免了納蘭明珠的大學士職位,並將其交給侍衛處酌情留用。這一決定顯示了康熙帝對於納蘭明珠行為的不滿和對其黨羽的警惕。儘管不久後納蘭明珠隨康熙帝西征葛爾丹,得以官復原職,但自此以後的二十年裡,他再也沒有被賦予重任。
康熙帝之所以沒有徹底拋棄納蘭明珠,可能是因為納蘭明珠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及處理臺灣問題等方面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納蘭明珠在朝中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減弱,不再像以前那樣權傾朝野。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五日,納蘭明珠病逝。康熙帝得知訊息後,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這一舉動體現了康熙帝對於納蘭明珠過往貢獻的認可。儘管納蘭明珠晚年失勢,但康熙帝仍然給予他一定的尊重,這也反映了康熙帝對於功臣的寬容和仁慈。
結語
納蘭明珠的政治生涯反映了清代早期官場的複雜性。他從一個不起眼的侍衛成長為權傾朝野的大臣,但最終也未能逃脫朋黨鬥爭的命運。儘管如此,納蘭明珠在康熙朝的諸多重大決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古代歷史著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