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出,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眾將領連忙阻止了李定國,並一致支援他的主張。看到如此情況,孫可望不得不妥協,同意了李定國的建議,即西進雲南並與南明聯合抗清。儘管如此,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影響力產生了疑慮,這也為兩人之間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儘管確立了聯明抗清的戰略方針,但直到1649年(永曆三年、順治六年),孫可望才開始與永曆朝廷進行談判。在這過程中,孫可望的策略與李定國的初衷有所差異。孫可望並不真心願意聯明,而是想要模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以此來控制其他將領,尤其是李定國和劉文秀。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可望對李定國實力的增長越來越感到不安。李定國不僅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能夠有效地團結士卒,其部下都願意為其效力。此外,李定國性格直率且強悍,與孫可望在戰略問題上發生分歧時,總是敢於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性格上的差異和戰略上的分歧,再加上孫可望對李定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擔憂,最終導致了兩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為大西軍內部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
四、南下西天
在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軍的軍事活動主要由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位義子負責。張獻忠曾參照明軍體制設立了五軍都督府,任命這四位將領為四將軍。其中,孫可望被推舉為首領,艾能奇與孫可望關係較好,劉文秀則扮演著調和者的角色,而李定國則對孫可望的領導地位持有異議。
孫可望、艾能奇和劉文秀曾經計劃在校場上教訓李定國,以樹立孫可望的權威。雖然這次事件表面上達成了和解,但實際上卻加劇了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嫌隙。不久之後,艾能奇因中毒去世,他的部將馮雙禮雖然繼續效忠孫可望,但因為級別較低而無法參與到四王的議事之中。這樣一來,孫可望在四王議事中失去了原本的優勢地位。
為了削弱李定國的影響力,孫可望決定派遣李定國南下征討小西天。為此,孫可望在雲南為李定國籌備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以便其遠征。這樣做的目的是將李定國調離雲南,避免其干涉雲南北伐的計劃,並確保自己能夠更好地掌控局勢。
李定國接受了南征的任務,並在南征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然而,為了能夠參與雲南北伐的計劃,李定國在南征勝利後迅速帶兵返回。此舉表明了李定國對於參與北伐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他對孫可望策略的不滿。李定國的快速返回,顯示了他對於孫可望南征計劃的警惕,以及他希望能夠在北伐計劃中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
五、長江戰役
公元1652年(永曆五年、順治九年),李定國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焚,這一勝利極大地提升了大西軍的聲望。捷報傳到貴陽後,孫可望內心卻頗為不悅。表面上,孫可望奏請封李定國為西寧王,以此表彰其戰功;但實際上,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實力和聲望的增長感到不安。因此,孫可望命令李定國的副手馮雙禮暗中監視李定國,並派遣另一支隊伍緊隨其後,意圖尋找機會除去李定國。
1653年,李定國率部在衡州再次取得了重大勝利,擊殺了清軍的悍將敬謹親王尼堪。李定國連續擊敗兩名清軍的重要將領,接連收復了數十個州縣,使得大西軍的聲勢達到了頂峰。這一連串的勝利不僅震撼了天下,也讓孫可望對李定國的嫉妒之情愈發強烈。
孫可望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李定國的聲望和實力可能會進一步增長,最終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孫可望開始積極策劃如何削弱李定國的影響。他一方面試圖透過暗中監視等方式來收集李定國的不利資訊,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合適的時機來直接除掉李定國。
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逐漸公開化,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