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郎阿為大將軍,張廣泗被授予正紅旗漢軍都統之職,繼續留在軍中效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廣泗率領萬餘人分駐北山,進一步鞏固防線。到了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軍偵察到敵軍已到達烏爾圖河,張廣泗隨即下令副都統班第達什、總兵張元佐及提督樊廷率軍前往截擊。清軍越過噶順到達鄂隆吉,成功擊敗了進犯的敵軍,斬殺了四百餘名準噶爾士兵,並俘虜了三十六人。雍正帝得知捷報後,下令對其進行議功封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隨著準噶爾部請求和平,張廣泗從西北戰場班師回京,並被授予湖廣總督的職務。
三、經韜緯略
張廣泗上任後,立即展開調查,並上書乾隆帝,指出前任官員在平亂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他彈劾張照貽誤軍機,雖然集結了數萬兵馬,但實際上用於攻剿苗亂的力量僅約三千人,造成了兵力分散、效率低下。董芳駐守八弓,僅進行招撫工作,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巡撫元展成在賑濟過程中,條款混亂,執行不力,導致官民皆困。乾隆帝聽取了張廣泗的意見後,罷免了張照、董芳、元展成等人的職務,並命張廣泗兼任貴州巡撫之職,同時解除哈元生的將軍職務,將其改為提督,聽從張廣泗的指揮。
,!
同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抵達凱里,並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將部隊分為三路:副將長壽從空稗出發,總兵王無黨從臺營進軍,張廣泗本人則親自率軍,三路齊發,協同作戰。清軍首先擊破了上九股的卦丁等寨,並焚燒了敵人的據點。殘餘的苗匪退守凱里牛皮大箐,但已被清軍包圍。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張廣泗指揮各路清軍對苗匪形成合圍之勢。清軍依山而行,步步緊逼,最終迫使苗匪投降。張廣泗還採用了“以苗攻苗”的策略,分化瓦解了苗族內部的力量,從而徹底平定了叛亂。朝廷因此授予張廣泗雲貴總督之職,並允許他兼任巡撫,同時還進封他為三等世代承襲的阿達哈哈番。
為了鞏固這一成果,張廣泗上奏乾隆帝,提出了制定鎮遠、安順、大定、平遠等營的規制,並請求增加貴州的兵額,總計增加了二千九百多人。此外,他還建議治理清水江、都江,增加造幣爐的數量。乾隆帝對這些建議進行了討論,並予以採納。
乾隆五年(1740年),張廣泗入京覲見乾隆帝。恰逢湖廣城步橫嶺等寨的紅苗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命張廣泗前去勘察。同年九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指揮湖北、廣東兩地的提鎮以下官員。在張廣泗的指揮下,當地的叛亂於同年十一月被平定。
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張廣泗返回京師,並上奏請求回鄉安葬父母。然而,貴州黎平的黑苗再度聯合廣東的瑤匪作亂。乾隆帝再次命張廣泗回到貴州處理此事。張廣泗迅速行動,很快就捕獲了苗亂首領石金元等人,並依法處決,穩定了局勢。
乾隆十年(1745年),張廣泗因其在平叛中的卓越貢獻,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四、決策失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清廷決定調派張廣泗為川陝總督,負責平叛。張廣泗抵達前線後不久,小金川土司澤旺土舍良爾吉主動前來歸降,這似乎是一個好的開端。然而,八月時,張廣泗派遣總兵宋宗璋、許應虎分兩路攻打勒烏圍,副將馬良柱攻打噶拉依,副將張興、參將買國良隨後跟進。然而,金川地區山勢險峻,敵軍碉堡堅固,加之地理條件惡劣,使得清軍攻勢進展緩慢。儘管張廣泗在此地轉戰近兩年,但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張廣泗上疏彈劾副將馬良柱從丹噶撤軍導致炮械被毀,乾隆帝聽後命將其逮捕送往京師問罪。面對金川戰局久拖不決的局面,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