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部分

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先秦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裡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漢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閩越國。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莆田市、廈門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兩晉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併入南安縣。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南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唐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莆田市仙遊縣)。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