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部分

是為唐城。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為仙遊縣)、**四縣,時為中州。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大曆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翌年歐陽詹作《北樓記》。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有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鹽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貞元間(785~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牆建有立候樓;又闢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裡(今廈門),屬泉州。光啟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週三裡又百六十步,闢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崇陽門、北泉山門。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封為閩王。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王。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莆田人陳洪進割據。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北宋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與五代之州、縣制。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覆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