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碟等消費產品的科技革命。商人們絞盡腦汁想的是如何讓獲利達到最多,而藉助頂尖人物恰好可以做到這一點。找頂尖人物固然要花很多錢,但把這些錢分攤到每一個消費者身上時,每個人的負擔實在是微乎其微。
不管在什麼行業,拋開金錢,我們將能發現,成就和名望總是集中在極少數人的身上。在過去,由於階級和傳播方式的限制,莎士比亞和達芬奇無法變成富翁,但這一點兒也不減損他們的成就。為數極少的偉大藝術家,就算沒有成為富翁,依然對後世影響深遠。
贏家通吃的待遇法則不僅適用於娛樂界,在任何公認的專業領域中,頂尖專業人才的收入也是很高的。在1994年《福布斯》雜誌所列的富豪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是賈梅律師,他的名氣比不上家喻戶曉的網球明星阿加西,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上過電視,然而他在1994年賺了9000萬美元,是阿加西收入的四倍。
在那張富豪榜中,接下來所列的高收入者是外科醫生、炙手可熱的企業主管、投資銀行家、稅務專家以及一大堆其他專業人士。在這些專業領域中,愈來愈奉行贏家通吃的做法,頂尖的人才和公司所得的酬勞,比次一級的高出好多倍。
假設,有兩家以上的競爭對手爭奪某公司的經營權,為了爭取到最棒的公司或人才,各方都會出很高的價格競標。所以,如果涉及到一個有關高額金錢的局面而頂尖人物有助於提高勝算時,這些頂尖人士總是可以拿到天價般的酬勞。
1馬太效應無處不在(5)
如今,注意力已成為財富分配的軸心,顧客為自己付出注意力而得到報酬,商家為獲取注意力而加大投入,廣告業也已經從簡單的傳達資訊發展到生產附加值的行業。人們已經進入一個“概念”甲天下的時代,市場的變化將推動注意力經濟的發展,網路風暴也突顯出注意力經濟的各種特徵。
贏家通吃時代的公正與效率
近年來,突然有很多人對於“80/20”、“贏家通吃的社會”等議題所隱含的“不平等現象”大感興趣。他們擷取80/20法則和馬太效應的若干特色,以啟示錄的姿態向世人宣告:財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越來越不平等。對這種似乎以馬太效應為基礎的悲觀甚至宿命論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
在運動、娛樂和專業等領域,最頂尖人物所得的酬勞愈來愈高,所以他們與其他人的差距愈來愈形成一道鴻溝。這種情況在美國最明顯,但似乎舉世皆然。有如山的證據顯示,位居前10%的人口,收入快速增加,而墊後的10%人的收入,增加的速度就慢得多,甚至完全不動。
據說,在1997年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很多經濟學家就花了許多時間來思考這個趨勢所代表的含意。其中一項報告提到:“在未來的美國,20%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一年可賺75000美元到50萬美元。其餘80%的人,將繼續窩在自己的工作中,看著生活品質逐年下降。”
德國一本暢銷書《全球陷阱》也提出相同的論調:“當不平衡的情形全面蔓延後,會帶來一個‘80/20和贏家通吃的社會’,只有幸運的20%才是主角。就全球經濟而言,將會出現大規模的失業,只要1/5的人口就能滿足生產的需要。”
另一本暢銷書《無為式管理》也談到:“後管理時代的公司所需要的人力較少,因為到那時候,管理階層、文書人員和其他營銷人員經過10年的刪減,將會減少50%……如果所有國家的私人公司都變成管理時代的公司,那麼所僱人員的數目將會下降15%~20%。美國的失業率會從目前的不到6%升至25%左右,而且主要是管理階層的失業。”
這些由80/20法則或贏家通吃現象引起的辯論,以及提到未來是“註定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