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的灰暗”,我們該如何理解呢?

在帕累託的觀察中,所有社會都有不平等現象。20世紀希望透過稅制與福利打破不平等,但當全球市場重拾19世紀所擁有的權力時,不平等的現象就又回來了。全球市場的權力愈大,不平等就愈嚴重。企業的生產能力愈大,所需員工就愈少。

因此,自由競爭下的全球市場帶來兩個重大且相關的問題:第一,大量的失業人口,其中包括素來受保護的中產階級;第二,更嚴重的社會不平等,分成居上的20%與在下的80%。

前述的宿命論者分為兩大陣營: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認為,不平等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們無能為力。但持樂觀主義態度的人數較多,他們主張,必須透過某些活動來打破80/20模式,其中最完整的論點來自《全球陷阱》一書。他們說:“全球化並不是命中註定的,一定要停止這種漫無目的的發展。”

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觀點呢?

一些專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認為,悲觀主義者和樂觀主義者的結論都錯了。他們確實有不少分析是正確的,值得深思,不過當他們(直接或間接)提到80/20法則時,只能算是膚淺的理解,如果他們真的對80/20法則和贏家通吃現象有了正確瞭解,他們將會明白,社會總是趨向於進步的。

1馬太效應無處不在(6)

的確,當企業知道了如何以精簡的管理來運作,當企業因面臨國際競爭而不得不一面生產最佳產品一面降低成本時,管理階層大量失業是件在所難免的事情。

但是,縱觀歷史,我們將發現繁榮是持續的、週期性的。每一種新技術或新發明,每一種節省人力的設計、生產技術的改良,以及能降低運送與服務成本的方法,不但一步步地提升了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準,同時也帶來較高的就業率。

工業革命以來,每一個時代都出現反對者:反自動化的人、預言人口爆炸的末日論者、浪漫的封建主義論者、法西斯主義者。這些人常常宣稱,市場經濟的成長有其極限,市場機制無法提供一個合乎要求的就業比例。但是我們看到,人口成長、女性進入工作市場,佃農制廢除,農業提供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家庭中不再僱用傭僕——這些本都是引起失業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並沒有看見由於這些因素的發生而出現大量失業的現象。

近250年以來,歷史中所有的末日論者都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每一次他們總是說,這一回不一樣,這一次有完整的論據。

雖然我們知道,隨著技術的發展,大型跨國公司即使解僱大量員工也可以做得更好,未來10到20年內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管理層失業的問題,但我們能調整,也將會調整。

在全球市場的進步和繁榮面前,透過調整,我們能保證不引起麻煩的失業問題。所謂的進步和繁榮,就是指可以用比以前低的價格換取貨物,所以,這樣的進步會釋放出購買其他物品和服務的消費力。只要不遇上突然的景氣崩潰,購買力將會造就新的工作。新的工作不在大公司裡,而在較小的公司甚至個人公司。

在一個富裕的社會,失業本身不是問題。如果社會足夠富裕,那些想就業卻無事可做的人可以在市場經濟之外就業,不依市場的價格來給付酬勞。

因此,我們真正應該討論的問題,是在財富水準日漸提高的社會中,贏家通吃不平等現象的日趨嚴重。

很明顯,由於財富沒有重新分配,所以自由市場代表著財富不均,愈自由化的市場愈不平等。在美國、英國及亞洲若干國家,自由化程度與日俱增,也就迅速出現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

但財富分配不均就意味著不公平嗎?80/20法則可以給你帶來答案。由於80%的有用和有價值的物品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