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爺,這是福建巡撫海瑞與福建總兵聯名上的奏本,內閣已經做了票擬。”
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將內閣送來的票擬呈給朱翊鈞。
“是關於澎湖還有東番的那個奏本?”朱翊鈞從張誠手中接過翻看。
“回稟皇爺,正是。”
朱翊鈞看過後,將奏本放到桌上,“將申閣老他們都叫過來。”
“奴婢遵旨。”
很快,內閣的四位大學士走進乾清宮,“臣等參見皇上。”
“不必多禮,賜座。”
“謝皇上。”
幾名小太監搬來圓凳,四人小心的坐下小半個屁股。
“關於福建的那個奏本,內閣的票擬朕看過了,驅逐倭寇之後,澎湖照舊例設澎湖巡檢司,東番島,設東番守禦千戶所,用以備倭、屯田和招撫島上的土人。”
“依朕看,澎湖、東番屢有倭寇停靠,如今既然要設定衙門管控,那就徹底一點。”
“澎湖設澎湖守禦千戶所,東番島設東番衛,皆歸福建都司管轄。”
“驅逐倭寇之後,讓福建招募百姓前去並招撫東番島上的土人,授予那些土人相應的衛所官職,讓他們按時納貢。”
申時行躬下身,“皇上,山西、陝西、河南、浙江、南直隸,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災,有不少的饑民,是否可以招募這些饑民前去澎湖以及東番?”
朱翊鈞沒有應申時行的這個問題,而是問道:“朝廷的賑災錢糧都撥下去了嗎?”
申時行回道:“回稟皇上,浙江、南直隸,都是富庶之地,當地官府截留下的賦稅足以賑災。”
“山西、河南雖不及南直隸,但也不算差,朝廷已經撥了賑災的錢糧後已經無礙。”
“就是陝西地處西北,土地貧瘠,且轄區大,人口多,軍鎮多,朝廷恐怕還要再次準備賑災的錢糧。”
明朝的財政狀況是,地方官府徵收賦稅後,先截留下供地方官府開支的,這其中就包括藩王的宗祿,剩下的才上交中央。
遇到災荒,百姓是先吃自己的,不夠,再由地方官府賑災。地方官府能夠解決,就沒有必要上報中央。要是還不夠,再由中央賑災。
明朝的地方官府擁有很大的財政自主權,因為古代的通訊條件和交通條件擺在那呢,如果遇到事就向中央報告,根本就來不及。
反觀清朝,賦稅很高。
清朝的賦稅是按崇禎年間的賦稅來的,是將明朝所有的正稅以及雜稅全部囊括在內徵收。包括明朝藩王的宗祿清朝還在徵收,甚至明末的遼餉,清朝還在徵收。
不過也能說的通,遼響本身就是為了剿滅女真人才徵收的,清軍入關以後,女真人自然沒有被剿滅,繼續徵收遼響似乎也有道理。
清朝的賦稅絕大部分都要上交中央,地方官府根本就沒有多少財政盈餘。
遇到災荒,百姓手裡沒吃的,地方官府又沒有能力賑災,只能依靠中央賑災。
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朝的賑災次數要比明朝多的原因。
如果要拿賑災次數的多少來貶低明朝,屬實是沒什麼意思。
申時行所說的,也正是大明朝的地方財政情況。
南直隸、浙江,本就是富庶之地,遇到災荒,兩地的官府自己就能解決,不需要中央賑災。
“該撥下去的賑災錢糧,還是要撥。”朱翊鈞說道。
“只是,澎湖、東番在東南,北地的百姓若是遷移過去,能適應的了嗎?”
“回稟皇上,據福建已經派人到,東番島上勘察,島上有大量適宜開墾的土地。授予百姓田地,他們只需要按時向東番上交賦稅,想來他們是願意的。”
“至於氣候,短時間內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