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
史良昭
《趙氏孤兒》,在京劇中叫做《搜孤救孤》,這個名字比較一目瞭然。因為故事的主角並非襁褓中的嬰孩,而是同孤兒毫無血胤關係的公孫杵臼與程嬰。兩人為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一個捨生取義,一個忍辱負重;知難而進,見義勇為,視死如歸,百折不回,可以說泯滅了人性中除執著以外的一切弱點。現代人對他們的蓋棺定論,所謂“燕趙之風”的前驅、“忠義文化”的代表等等,都不是過頭的讚譽。
當然,趙氏孤兒也並非只是道具。相反,他對故事的成立和推廣,起到了莫大的號召力的作用。原因十分簡單,就在於“趙氏”二字。“趙氏”,即春秋晉國正卿趙盾的家族。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同周天子一樣,實行的是家族制的國家統治,大小臣子七拐八彎,總能找到與某代國君的親戚關係。國君的同姓稱為公族,姻親稱為卿族。公族的發展脈絡單一,而卿族卻能透過再聯姻的方式滾雪球般不斷擴大隊伍,所以其勢力到頭來總能壓倒國君,造成國中或明或暗的權力轉移。趙盾便是春秋霸主晉文公連襟趙衰的長子(後來晉文公又把女兒趙姬嫁給趙衰,親上加親,關係更近一層),歷仕文公、襄公(文公子)、靈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他具有傑出的治國才幹,集軍政重權於一身,為晉國國務實際上的執政者,後兩位國君靈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靈公還因荒淫無道而被他的堂弟趙穿刺殺。趙盾逝於晉成公六年(前601),去世後不長時間便有所謂“趙氏孤兒”故事的發生,所以從歷史背景來看,這應當是繼君晉景公對趙氏勢力的反撲。而趙氏孤兒趙武劫後餘生,重返政治舞臺,其實是卿族總體勢力強大的一條旁證。終於在一百多年之後,公元前453年,其四世孫趙毋恤會同其他卿族“三家分晉”,建立了趙、韓、魏國,趙武被尊為趙國的先祖。從其間所覆蓋的歷史涵面來看,可以說“趙氏”加上“孤兒”,才是“趙氏孤兒”的完整版。先前趙盾的德在人心,之後趙國的慘遭秦滅,都是“孤兒”情節萌生垂遠的助因。既有傳奇性、勵志性的優點,又有觀照歷史的取鑑作用,我想這正是“趙氏孤兒”故事長傳不衰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是好多人想知道的:“趙氏孤兒”故事,究竟是信史還是傳說?這個問題其實帶有幾分偽命題的味道(說詳後文),放到辯論賽場上,正反雙方都能振振有詞,一時半日難決高下。不過要是簡化為一道非A即B的選項題,我傾向於在後者上打勾。這樣的選擇要對不住好多方面:中央電視臺《趙氏孤兒》電視劇製作中心,電影《趙氏孤兒》攝製組,還有號稱“三晉歷史文化第一名山”的山西盂縣藏山風景區。那裡古稱盂山,因為相傳便是程嬰、杵臼藏孤救孤的所在,遂為人易以今名。不過“藏”字在先秦漢語中偏重於蓄物之意,若在故事發生的時代命名,該說“匿山”才是。“傳說”一不小心,總是會露出時間的胎記來的。
說到程嬰、公孫杵臼,宋代朝廷倒是作過嚴肅的正規調查,因為趙是大宋王朝的國姓,趙匡胤世稱“天水趙氏”或“京兆趙氏”,是就族姓的郡望而言,他其實屬於涿州(今河北涿縣)的宗支,據說即為趙國國君的後裔,君臣們慎終追遠,確認程嬰兩人為趙家一脈的傳宗接代作出了莫大貢獻。尋訪結論是程嬰、杵臼的活動地帶集中在絳州太平縣(今山西襄汾),於是在當地建廟立祀。太平就在晉國國都新絳附近,救孤藏孤的技術性困難肯定比遠在邊陲的盂縣要少得多,所以我們應當原諒調查官員的輕信。不過倘若明清兩代也開展類似的官方調查,一定會被一連串的“程嬰墓”、“藏孤臺”搞得目瞪口呆,它們遍佈今山西南北以至河北、河南一部,其中取名“藏山”而堅稱正宗的也不止一處。傳說不脛而走的能耐,是同其旺盛的生命力共生的。。 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