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整頓,不合格的吏員衙役被清除出去了,有些甚至直接關進了大牢裡面,沒有哪個官吏敢直接欺凌百姓,至少衙門是這樣要求的。
老百姓是很知足的,儘管說日子過得一般,遠沒有達到富足安樂的標準,可他們已經覺得,知府大人是最好的清官了,聯想到這位知府大人,曾經在河南賑災,給予了老百姓最大的好處,河南府的百姓,覺得自己很是幸運了。
這也導致河南府的人口慢慢增加。
每個地方的政策是不一樣的,就是緊靠河南府的汝州、懷慶府、南陽府,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老百姓有些不滿意,膽子大的百姓,索性偷偷摸摸搬到河南府來了,好在河南府各地的衙門,都是睜一眼閉一眼,沒有排斥外來人員。
就連山西平陽府和臨近的陝西西安府,都有百姓過來。
最令百姓感覺到吃驚的,還是府州縣衙門的濟農倉,設立之初,眾人以為濟農倉不過是擺設。府州縣是不可能真正救濟農戶的,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秋收之前,濟農倉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府州縣衙門的官吏到村鎮,詳細瞭解情況。對於那些確實活不下去、沒有飯吃的農戶,果斷進行了救濟,按照家庭人口和糧食消耗的數量,予以補助,農戶每月憑著衙門和里長、甲首開出的證明,到府州縣領取糧食。
這一條政策的出臺。震動了所有的農戶。
濟農倉開始發放糧食了,幾乎是在一夜之間,河南府的流民徹底消失。
沒有誰願意做流民,更沒有誰天生想著造反,官府如此的關心百姓,百姓還有什麼理由造反。安安心心生活,憑著自己的能力掙錢吃飯,實在生活不下去了,還有濟農倉,保證不會餓死,如此情況下,個人的能力。就能夠充分體現出來了。
牛二等人,在河南府的名氣,甚至比蘇天成還要大。
他們對甘薯和玉蜀黍的種植技術,已經非常熟悉,而且經過自己的探索,慢慢摸索出來一些新的辦法,有利於提高甘薯和玉蜀黍的產量。
牛二的名氣大,還不在於這些方面,主要是他學會了制種,這也是蘇天成專門安排的。出銀子讓牛二等人到福建,學會了甘薯的制種辦法,至於說玉蜀黍的制種,南方就有現成的辦法學習。
河南府的農民,從來沒有種植過玉蜀黍和甘薯。一直都是種植小麥,剛開始對甘薯和玉蜀黍,沒有看在眼裡,以至於牛二等人種植和推廣的時候,大家根本就不理睬。
江寧營將士的家人,很多人是種植玉蜀黍和甘薯的,而且種植的面積很大,和這些家眷關係不錯的農戶,試著種植了一些甘薯和玉蜀黍,但還是擔心,甚至有農戶,半夜起來觀看,害怕出現什麼變故。
秋收季節,甘薯和玉蜀黍的收成,震驚了農民。
牛二等人,送給了附近農民一些甘薯和玉蜀黍,大家品嚐之後,感覺到這東西甚至比小麥都要好吃,一些農戶將甘薯和玉蜀黍,按照牛二等人提出來的要求,小心的保管起來,等到春節的時候吃。
更多的農戶,找到了牛二等人,懇求提供一些種子,來年一定要種植。
轟動最大的還是陝州。
陝州弘農衛調防了,跟隨去剿滅流寇,官田被州衙門暫時收回來,租賃給百姓耕種,這一次租賃的政策不一樣,嚴格按照耕地收成的20%上繳,而且是實際收入的20%,州衙根據上一年度河南府平均耕地的收成,取最低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