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國,然自漢以來便傳入中土,甚是興盛,佛家的經義導人向善,這一點是好的,然佛家卻主張斬斷七情六慾,這一點比魏晉時期那些隱士要求避世更加要不得,這人要是連**都沒有了,這國還能是國嗎?便如當今聖上,如若無慾無求,何時才能北伐血恨?所以無論是何種流派,唯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是正理!”
李承乾想了想,道:“這便如承明此前所講的王道,霸道之分一樣,唯有選擇適合的,方是正途!”
杜睿點頭道:“小弟所講的《西遊記》不過是個神鬼故事,殿下切不可當真,這佛家有些地方是好的,但是有些地方確實大惡,便如當今,這佛家寺院不交稅,不當役,卻佔著大片良田,如若任期發展下去,這還了得!”
杜睿可不想因為一部解悶性質的《西遊記》,便將李承乾教導成一個佛教徒,是以連忙將佛家的優點,缺點逐一講了出來。。
李承乾聽過之後,沉思道:“既如此說,這佛家卻是要好好控制一下了,等孤回宮之後,便給我父皇上一道奏摺,嚴明其中的厲害!”
杜睿聞言笑道:“這便好!這便好!”
李承乾也是一笑,接著道:“那三藏法師不遠萬里去天竺國求取真經,如今卻也有一小邦來我大唐取經來了!”
()
杜睿聞言一愣,詫異道:“哪個小邦!?”
李承乾回道:“便是與遼東隔海相望的倭國,前朝時,也曾派過遣隋使,如今我大唐定鼎天下,便又來虛心求教了!”
李承乾說著,臉上掩飾不住的自豪,大唐威服四夷,方使萬國來朝,身為大唐的儲君,李承乾也是與有榮焉。
不過杜睿卻沒有李承乾那般好心情了,他知道李承乾所說的小邦,便是後來的日本,而那些來人,便是遣唐使。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後世一些無良學者還將遣唐使,評價為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
但是在杜睿的眼中,這些來人可不是懷著什麼好心思,全都是強盜,是來竊取中華文化瑰寶的,後來的事實更證明,這些倭人從中國學去了那麼多文化精華,然後當中國遭遇動亂之時,每次都是第一個跑過來攪擾。
明萬曆年間,如果不是兩次支援朝鮮退倭,消耗了大量國力的話,大明也未必會被一群茹毛飲血的通古斯野人給滅了。
杜睿仔細回憶著史書上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遣使入唐。630年,也就是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也就是唐開成五年。
後來到894年,唐幹寧元年,又準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如今來的正是第一批遣唐使,如果杜睿沒有記錯的話,那正使便是犬上三田耜與藥師惠日兩個倭人。
雖然如今這時節,日本對於中國還是畢恭畢敬,虛心求教的,但是其國小民弱,地緣等問題就決定了,這些倭人肯定不會甘心永生永世縮在中華的羽翼之下,只要有機會,他們肯定會反噬一口。
李承乾見杜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