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融入世界,以“出口替代”發展經濟的亞洲“四小龍”成功了,而實行“進口替代”的拉美國家卻失敗了。以後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利還是大於弊的。劉易斯和中心…外圍論就被遺忘了。
“*”前的中國並不知道劉易斯,決策者也不懂中心…外圍論。但總體方針是對外封閉。經濟發展的方針是“獨立自由,自力更生”。這話本來不錯,但演變為政策就成了盲目排外。結果經濟落後,淪落到被開除“球籍”的地步。改革其實是以開放為先導的。對外開放才有了這三十年巨大的飛躍。於是“自力更生”云云也被遺忘了。
過去把經濟獨立理解為封閉是一種誤解,放棄這種觀念,融入世界是一種歷史進步。但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有利有弊的。當然,利是大於弊的,所以,我們堅持開放的大方向。但對於弊亦不能等閒視之。這次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重溫經濟獨立,就要考慮如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下避免不利的國際衝擊,保持本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保持經濟獨立就必須降低對外依附程度。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對外依賴率(出口+進口/GDP)最高的也不過25%,但中國的這一比例高達60%,出口對增長的貢獻達35%。要保持經濟獨立必須把這一比例降至20%左右。這就是說,不僅在現在的經濟困難時期,我們要強調拉動內需,而且要把內需為主作為一項長期的方針。我們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與那些小國不同。那些小國可以更多地依賴世界,在經濟學中這被稱為“小國開放模型”。但我們是大國,更為適用的是“大國開放模型”,發展更要立足於國內。把發展建立在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應該是我們的基本方針,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動搖。我們應該以這樣一個總方針來制定發展戰略。
小國以世界為基礎發展經濟,不必求全責備,可以以某些產業為重點,片面發展。比如瑞士就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國家。它可以沒有鋼鐵這些重、化工業,而以手錶、精密儀器、金融服務為自己的主導產業。但我們作為一個大國,必須各行各業都有一個全面發展。任何一個行業發展滯後都會給我們的經濟帶來不利影響。比如現代經濟中農業的相對地位下降了,但我們不能像有些小國那樣完全放棄農業。我們必須保證農產品的基本自給,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養活我們13億人口。如果我們以農產品進口為主,那對全世界都是災難。同樣,許多國家可以不造大飛機,全靠進口,但我們就應該造大飛機。
重溫經濟獨立(2)
一個國家能不能在世界上自強最根本的取決於它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美國在世界上的強大還取決於它的科技實力。想一想每年的諾貝爾獎差不多全讓美國人拿去了,就可以知道它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剛開放時,我們有一種幼稚的想法:以市場換技術,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合資,交出市場換取他們先進的技術。後來發現,這種想法毫不現實。你可以把市場交出去,但人家不會給你先進的技術。即使給點技術也是二、三流的,或者將被淘汰的。用錢可以買到東西,但買不到技術,甚至買不到有技術含量的東西。國家之間無論再友好,也不會給你先進技術,美國把它的高科技給英國、歐盟、日本這些親密盟友了嗎?親密盟友尚且不給,何況我們這些一般朋友。
丘吉爾說國家關係的基礎是利益。今天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成為盟友,明天利益不同了就是敵人。從來沒有永恆的朋友或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在世界上,科學是無國界的,全世界都可以免費享用,是公共物品,但核心技術卻是私人物品,多高價都無法獲得。核心技術既是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也是一個國家財富的來源。哪個國家願意出賣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像我們這樣的大國,不可能靠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