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專利處方藥;
聯邦制藥是中國最大的仿製藥巨頭和非處方藥供應商,由聯邦制藥、揚子藥業、華東製藥三家合併而成,華銀財團和國有資本聯合控股的國內第一藥企。
中國聯合藥業集團公司是2012年組建的央企藥業巨頭,旗下產品主要來自於中外合資藥企,目前是國內第一大的普藥供應商。
在國內,第四大藥企是中華製藥局集團,旗下擁有九芝堂、胡慶餘堂、同濟堂、念慈庵、健民、東阿、三九、江中製藥、太極、仁和、馬應龍等中成藥龍頭企業。
這是中國醫藥產業的四大龍頭企業,正好代表了專利藥、仿製藥、普藥、中成藥四大板塊。
除了華騰醫學、聯邦、中聯、中華製藥局四巨頭,華銀財團在國內三十多家制藥上市公司都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提供融資和諮詢服務,推進科研和創新,最佳化管理和產品結構。
徐騰講真話,為了支撐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他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奈何,國內醫藥產業的大環境確實是扭曲的。
在這個領域,中美之間的差距是蠻誇張的……按照徐騰的評估,這就是中美之間差距最大的產業。
全球所有制藥巨頭都是依賴於歐美醫保和福利體系,絕大多數的專利類處方藥價格,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很難靠自身收入支撐的。
中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事實。
中國大多數的退休老人,每個月的退休金才兩千多塊,而在國際市場,哪一盒專利藥不是兩千起步?治療髓性、噬酸性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胃腸癌的格列衛每個月一盒,每盒23000元rmb。
徐騰很負責的說,人均年收入沒有3萬美元的國家,大部分民眾根本吃不起專利藥。
同時,中國製藥行業在科研、人才、理論、經驗、資金各個方面都很匱乏,相對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至少是20年以上,再加上相關法規的匱乏和不完善,以及中國人均收入和醫藥消費能力低的現實情況……最終就導致了中美在專利藥科研領域的巨大差距。
徐騰不是沒有做過努力,真的比半導體產業更難,所以在2009年以後,他也只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將精力轉移到仿製藥領域。
他在幕後推動“聯邦制藥”和央企級別的“中國聯合藥業集團”的成立,目標直指仿製藥,與國內醫療醫藥行業的各種利益勢力鬥了五年之久。
迄今為止,效果一般。
整個中國醫療醫藥產業亂象叢生,群魔亂舞,極度扭曲。
中國聯合藥業集團這家央企巨頭居然被整的無可奈何,只能撤退,退回去搞普藥,與其他藥企一樣,大搞“營銷代表體系”的建設。
徐騰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也要吃飯,也要養自己的科研團隊,也要養博安醫院和藥廠的職工,不可能將國內醫藥產業的各個方面都得罪幾遍!
當然,他這邊自成體系,從社群醫院到三級甲等醫院,華銀財團旗下的博安集團擁有一整套的醫療體系,覆蓋全國,肯定比央企巨頭混的好一點。
所有的問題,源頭是什麼?
一是歷次醫改的那種“多快好省”思路;二是完全無視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低福利現實,盲目和國際接軌。
這能不扭曲嗎?
徐騰和整個博安集團高管層的態度是一致的,越是這種市場扭曲的階段,越是建立口碑、品牌和體系的好機會,每年不停的巨量注資融資,搶醫生,搶客戶,建體系,建口碑。
從長遠來看,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多,這個行業是穩賺。
全國現在每年畢業的醫學生有60萬人,實際至少有4/5的畢業生轉行,人才供應是沒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