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奪別國財富,等等,就是一種與現代相同的戰略思維方式。在孫武眼中,戰略的本義是戰爭謀略,是對戰爭的大計謀,是對戰爭中整體性、長期性、根本性問題的計謀;而小計謀就是指戰術,戰術要為戰略服務,區域性要為整體作配合,階段目標要為根本目標鋪路,並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投入損耗。從現代人的眼光看,孫武是一位非常具有戰略高度和眼光、懂理論並有成功實踐的職業經理人、傑出運營總裁和導師。

約1800年前,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把興復漢室、統一天下定為核心戰略目標。以劉備乃漢室之後為依託,以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為戰略執行的理念指導,實施其戰略:部署一,為競爭對手曹操定位——漢賊;部署二,借荊州,特別是取益州,獲得並鞏固發展根據地;部署三,聯孫抗曹,三分天下。而作為CEO的他,在《出師表》中更表示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敬業精神。雖後世有史評其兵力分散而致未能一統天下,但諸葛亮能在亂世中,扶助原本四處投奔別人的劉備終可稱帝,成一方霸業,並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千古佳話,此乃其戰略佈局的成功之處。

在中國,諸葛亮被認為是智者的化身,同時,他也是傑出的蜀國CEO,雖不能做到壟斷和基業長青,但也能夠創業成功並且曾經輝煌。

約45年前,哈佛大學教授錢德勒的《戰略與結構》

戰略可以定義為確立企業的根本目標併為實現目標而採取必需的行動序列和資源配置。我個人覺得這個定義比較簡明清晰。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古今中外管理大師眼中的“戰略”(2)

約10年前,茵錫商學院教授明茨伯格的5P定義

5P亦即計劃(Plan):總體規劃與基本準則;計謀(Ploy):可操作性較強的謀略和計策;模式(Pattern):一系列決策中形成的某種共性;定位(Position):在競爭圖景中的位置選擇;視角(Perspective):經久一致的思維方式。明茨伯格教授很強調像手工藝人那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獲得戰略的靈感,並慢慢形成自己的戰略,而非像很多MBA們坐在舒適的辦公房間中把戰略分析出來。當然,我相信社會缺的正是能夠把這兩方面都能結合起來的人,這將是企業難得的精英。

約10年前,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論》

取得卓越業績是所有企業的首要目標,運營效益和戰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兩個關鍵因素,但人們往往混淆了這兩個最基本的概念。

運營效益意味著相似的運營活動能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戰略定位則意味著運營活動有別於競爭對手,或者雖然類似,但是其實施方式有別於競爭對手。

幾乎沒有企業能一直憑藉運營效益方面的優勢而立於不敗之地。運營效益代替戰略的最終結果必然是零和競爭、一成不變或不斷下跌的價格,以及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 所謂的競爭戰略,就是創造差異性,即有目的地選擇一整套不同的運營活動以創造一種獨特的價值組合。戰略定位有三個不同的原點:一是基於種類的定位,二是基於需求的定位,三是基於接觸途徑的定位。在對定位進行明確定義後,我們現在可以回答“什麼是戰略”這個問題了。戰略就是創造一種獨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種不同的運營活動。然而,選擇一個獨特的定位並不能保證獲得持久優勢。一個有價值的定位會引起他人的爭相仿效,除非公司做出一定的取捨,否則,任何一種戰略定位都不可能持久。因此,對“什麼是戰略”這一問題的回答又增加了一個新視角——取捨。戰略就是在競爭中做出取捨,其實質就是選擇不做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