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腔活動和安全感聯想到一起。大多數人(請注意,我不是說所有人)之所以進食過量,是因為感覺沒人愛他們,沒人欣賞他們,沒人體諒他們。而在潛意識中,愛和進食是被聯想到一起的,於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媽媽的角色。這正是你的寫照嗎?如果是,你有吃個不停的慾望就是因為想要得到愛,想要有人照顧。你可以從這個心理層面著手,看看怎樣才能真正使自己有安全感。

我們過去派發過的一本小冊子裡寫道:“如果心靈是充實的,就不需要去猛填你的胃。”當今社會處處講究成功,而不注重幸福,以至成功的人多於幸福的人。追求高度經濟效率的結果是,大家沒有時間處理好人際關係,少了輕鬆的溝通與真誠的互動。

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種空虛感,不知道該怎樣去填補,所以就試圖以填飽肚子來替代。肚子有很大的伸縮性,我們拼命往裡面裝食物,結果肚子滿了,心卻還是空的。更何況心理的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即使暫時滿足了生理慾望,然後又如何呢?不妨縱容吃的慾望,但是在吃之前,心裡要明白:我是無法藉此得到滿足的。

假如明白,暴食的真正的原因是缺少愛,需要有人照顧,是內在的不安全感引起進食的慾望,我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你依然會問:“然後呢?就算少吃一點,我還不是一樣寂寞?怎麼辦?”答案是愛。我也曾經在面對該不該再多吃一點食物這個問題時,做過一番心理鬥爭。

第一部分 暴食是因缺乏愛(2)

我的結論是,愛別人的人,自己不會胖。我小時候讀過一本印度哲學的古書,其中有一段故事,講的是一對非常恩愛的夫妻,丈夫出了事要坐二十年牢。妻子發願,要丈夫出獄後仍然能看到她的青春容貌,所以每天早晚就站在鏡子前面幾分鐘,看著自己,不許容貌有所改變。在這樣自我暗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下,她真的沒有變老。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有人還會說:“我同意我確實需要愛,可是得不到愛,我又能怎麼辦?”我的答案或許會讓人覺得老生常談。但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心理學的道理都是老生常談。可是老套和道理的區別何在?那就是照著去做是道理。如果不做,即是老套。

我的答案是:如果覺得沒有人愛你,就主動去愛別人。這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的自尊心、自我意識太強烈。“不論我怎麼做,他也不會改變的,我已經試過太多次了。”“難道叫我強忍住怒氣,忍住所受的傷害,讓內心飽受侵蝕,而去主動愛他嗎?”

要克服愛的挫折是很困難的。我們在一生中會對許多人不滿,不論是妻子對丈夫,丈夫對妻子,還是兒女對父母,父母對兒女。可我還是要說,主動去做具有挑戰性的事,才能去除孤寂感。

s學會享受食物

以上這些好像有點偏離進食的主題,其實二者是緊密關聯的。在人類的文明史中,食物都是傳遞愛的工具。為所愛的人準備飯菜,請自己所關心的人來家裡吃晚飯,想跟人進一步熟識,就找他來共享茶點,不想跟某人繼續交往,就不再請他來用餐。把進食和愛聯結在一起,已經成為我們不自覺的文化習慣。如果覺得孤單,我們就會為了壓抑孤寂感帶來的空虛而欲進食。

然而,用這種替代方式去排解孤寂感是不可取的,而且最好不要單獨進食。和別人分享食物,才會得到更多的滿足感。我從小就吃很多甜食,也知道現在這年紀不應該多吃,但內心常有掙扎。於是,想吃甜食時,我就叫我的孩子過來,喂他們吃甜食,他們的新陳代謝快,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此,自己想吃的慾望也得到了滿足。

印度有個關於吃的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說上帝有兩群兒子,一群是善良的天神,另一群是邪惡的阿修羅。有一次上帝要考驗他們,就讓他們一起用餐,但是上帝把他們的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