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養。我們先天生命的根本,現在不談, 因為生命的本來你還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 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 的生命。在這兩個過程當中,由“三光陸沉”,到達“安靜 虛無”,接著“溫養子珠”。溫養就是老母雞抱蛋一樣,要溫 暖保養它,不能有一點寒冷。怎麼樣才是溫暖呢?剛才也講 過道家的名言,“意動火工寒”,這個意不能動,這就是 溫養。
現在世界上都流行講中國的禪宗,現在叫禪學,多數是 口頭禪、野狐禪,嘴裡吹的。真正的禪宗也講實際工夫的, 譬如黃龍晦堂禪師,他形容真正的參禪,“如靈貓捕鼠,四
足踞地,目睛不瞬”。貓捉老鼠,那真是動都不動,像人定 一樣,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禪師還有一種形容,“如雞抱卵”,就像老 母雞抱蛋溫養,也就是黃龍晦堂禪師形容靈貓捕鼠這個境 界。規規矩矩說,我們大多數人學佛修道做工夫,都沒有達 到這個境界,都是在那裡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達這 樣專一的境界,才是溫養。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 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實際上並不是新的,還是原來的。不過 因為我們平常不知道,沒有修養,這個功能到死也出不來, 4所以感覺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事 實上是母子相連的一個。這一節在邏輯上有兩個特別的名 稱,一個是“靈株”,一個是“子珠”,實際上是一個東西, 不同的名詞罷了。
擾不到的東西
我們大家學道,搞了半天,就是想修出來這個東西,但 它永遠出不來。下面八個字,“視之不見,近而易求”,一般 修道的人,都在找這麼一個東西。講了一句明心見性,又去 找明心,又去找見性,講一個道就去找道。如果你去尋找 它,那離道巳經很遠了,所以你看不見聽不見。“近而易 求”,道就在你那裡,不是外面,不是佛菩薩給我們,也不 是神仙、上帝給我們。老實講,上帝、菩薩、神仙,還是靠 我們捧出來的,我們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仙佛,每一個人都能 夠成為天帝,只是自己把這個生命的本來忘記了,所以說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我們小時候背的《三字經》,“性相近,習相遠”,這兩 句話是從孔子《論語》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來的。哲 學家研究了半天,從唯物的哲學去找,從唯心的哲學去找, 從宗教上去找,想找出來人性和宇宙萬有本性是什麼東西, 究竟在哪裡?在我們中國,原來儒道不分家時的原始文化, 不考慮這個,因為心物是一元的,“物”也是它變出來的, “心”也用不著在枝節上找。
那麼“性”在哪裡? “性相近也”,這個本性就在這裡, 非常近,近到在眼睛前面,因為太近就看不見了。“習相遠 也”,你拿後天的習性、習氣來找自己的本性,越找越遠。 本性是本來清淨安詳的,可是人忘記了清淨安詳的本來,偏 要向外去找。人的習氣發展越久,距離就越遠了。孔子這兩 句話,實際只有四個字,其他都是陪襯的,因為古文要朗 誦,念出來必須要拉長聲,實際上“性近習遠”四個字就 夠了。
自性在哪裡?就在你這裡,不要另外去找,它很淺近 的。我們一般人總是把這個道當成高遠的,那是錯誤的。禪 宗祖師經常罵人“高推聖境”,學佛修道,把聖人的境界估 計得太高了;自己的修養,已經到達那個邊緣,不敢承認, 信心不夠。自己想,哪有那麼容易呀!釋迦牟尼佛還修了十 二年,呂純陽也搞了一輩子呢!所以高推聖境也是毛病。實 際上,道是非常平凡的東西,所以我常說世界上最高深的學 問,就在最平凡的道理裡頭;最平凡的地方,就是最高深的 地方。一般人知識越高,學問越好,越愛向不平凡處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