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的,他們很厲害,很殘暴,我覺得很可怕。”【54】
據史家考證,陳寅恪可能是中國人中第一個閱讀德文原版《資本論》者。這一年,陳寅恪22歲。許多年後的1953年11月,原為陳寅恪研究生兼助手、時已成為*黨員的北大教員汪海В�苤洩�蒲г涸撼す��粲敫痺撼だ釧墓餘汕玻�骯闃葜猩醬笱Ф卮偈比衛�廢到淌詰某亂�”狽擔�腿胃嶄粘閃⒌鬧鋅圃旱詼��ㄖ洩攀匪�┧�ぁ3亂�〕�碩醞艉'這一不明事理和冒失舉動大為反感外,在親書的《對科學院的答覆》中曾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我決不反對現政權,在宣統三年時就在瑞士讀過《資本論》的原文。但我認為不能先存馬列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我要請的人,要帶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不是這樣,即不是我的學生。你以前的看法是否和我相同我不知道,但現在不同了,你已不是我的學生了,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勝也好,從我之說即是我的學生,否則即不是。將來我要帶徒弟,也是如此。”【55】對陳氏一貫提倡和堅守的“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這一深層意義暫且不表,至少從信中可以看出,陳寅恪作為最早讀過《資本論》原文的中國人之一,當不是虛妄孟浪之談。
1912年,也就是民國元年,陳寅恪腳氣病復發,且費用拮据,營養不良,加之國內局勢動盪,軍閥紛爭,城頭上的大王旗一日三換,陳三立被迫攜家避居上海,陳寅恪也不得不暫時歸國。據陳寅恪的侄子陳封雄說,寅恪在遊學歐洲期間兩次回國,但“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雜覽經史古籍,對史學感到濃厚興趣。他不但背誦了《十三經》,而且每字必求甚解,這也就奠定了他一生精考細推的治學方法。”【56】翌年春,陳氏腳氣病痊癒,再次踏上西行的航船遊學海外,先入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再遊學倫敦。1914年8月,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留法學生均遭經濟困窘。這年秋天,江西省教育司司長符九銘電召陳寅恪,要其回南昌總覽留德學生考卷,並許以補江西省留學官費,陳寅恪應召取道迴歸本土。此番遊學歐洲,除期間回國短暫逗留外,前後凡四個年頭。
1915年春,陳寅恪於閱卷空隙,赴北京看望長兄陳衡恪。此時陳衡恪已於日本學成歸國,在*任編輯之職兼任北京師範大學與美專教授,成為名滿天下的大畫家,當時的美術界有“北陳南李”之譽。北陳指陳衡恪,南李指李叔同。
陳寅恪此次北上,在陳衡恪的引見下拜訪了許多京都名流,並得以與同船赴日留學的周豫才相會。這時的周豫才尚籍籍無名,除了在*履行僉事的公職,多數時間在陰沉破舊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藉此舒解心中的鬱悶。那篇承托起他一世英名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發表,還要等到三年之後。周豫才所送陳寅恪書、畫一事,就是在這段時間。正是這次北上,陳寅恪結識了他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摯友——傅斯年,併為二人在柏林的重逢埋下了伏筆。
第一章註釋:(1)
【1】吳宓,《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及經過》,《清華週刊》第351期,1925年9月18日。
【2】藍文徵《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始末》,載臺北《清華校友通訊》,第卅二期,1970年4月。
【3、9】《吳宓自編年譜》,吳宓著,吳學昭整理,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4】《王靜安先生年譜》,趙萬里編,載《國學論叢》第一卷第三號。據流傳的一些史料記載,王國維是被溥儀召進宮,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