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魯郡。
至此,各路義軍雖然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性,但在名義上,已經把最高軍事決策權、最高軍事行政權和最高軍事指揮權交給了聯盟最高軍政機構。
各路豪帥們的心理是矛盾的,他們既想保持自己高度的**性,又想從聯盟中分享到足夠的利益,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李風雲偏偏又畫了一個巨大的餅誘惑他們,最終迫使他們不得不讓度一部分權力給聯盟,以此來換取未來豐盛利益。
李風雲雷厲風行,於寧陽決戰後的第五天,帶著八個團的蒼頭軍急速南下任城,義無反顧地邁開了西征中原的步伐。
蒼頭軍在任城休息了一天,補充了糧草武器,然後渡過洸水,南下八十里,直殺亢父城。
義軍的出現讓亢父城陷入恐慌之中。亢父屬於魯郡,其鄉團被段文操調走了,城內青壯極少,幾乎沒有什麼抵抗力。
李風雲並沒有下令攻擊,而是紮營城下,派出斥候在方圓數十里範圍內進行偵查。
當天晚上,孟海公、韓進洛等總管、副總管就聯袂而至,商議攻擊一事。他們的軍隊此刻都在任城,而韓曜更是遠在寧陽,保護由陳瑞派出的上萬民夫日夜不停地把城內糧食搬至蒙山。
眾人坐定之後,左司馬袁安就走到了高懸于帥帳一側的地圖前,開始講述戰場局勢。
亢父城與其東南的高平城,西南的谷庭城和方與城,距離都非常近,最遠不過四五十里路程。之所以在如此狹窄的範圍內建有眾多城鎮,皆因為此處是貫通中原、齊魯和江淮的水道連線集中地,是把三大地域連在一起的水道樞紐所在。
在這方圓幾十裡的地方,有泗水、洸水、菏水、洪水四條河流經過,並交匯連通,然後向南北兩個方向延伸,又把黃河、南北運河、濟水、淮河和長江連到了一起。這其中泗水與洸水的匯合處便是高平城,泗水和菏水的匯合處便是谷庭城,菏水與洪水(桓公瀆)交匯處便是方與城,而在洪水和洸水之間,便是亢父城。
四條河,三個河流匯合之處,四座城池,構成了一個連線中原、齊魯和江淮的水道樞紐重地。在中土沒有統一之前的高齊時代,這個地方是兗州和徐州的交界處。中土統一後,兩代皇帝兩次調整行政區劃,如今這一區域則變成了魯郡、彭城郡、濟陰郡和東平郡的交界之地。
這一區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水道運輸帶來的財富也非常可觀,發達的航運業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於是在行政區劃上必然要做通盤考慮,結果便是見者有份。地方官府竭盡全力把這一地區的利益最大化,好處是官府的收入增加了,弊端是商賈平民的利益減少了,由此造成的矛盾和衝突日益嚴重。自大運河貫通後,南北運輸的重心隨即轉移至運河水道,菏水、泗水水道因此受到影響,隨即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地區的矛盾。菏水一線孟海公造反,洪水一線帥仁泰、霍小漢造反,濟水中游的韓進洛、甄寶車造反,實際上都與這條水道以及因這條水道而產生的地區衝突有著密切關係。
現在,義軍若想西進中原,就必須控制這一區域,充分發揮其重要的戰略作用。
這一區域是中原、齊魯和徐州的交匯地,義軍無論是退守蒙山還是進攻中原,都要經過這裡,而一旦中原、齊魯和徐州三地官軍對義軍實施圍剿,義軍則更需要控制此地,以此為中心來贏得騰挪周旋的空間。
李風雲的計策是,先集中義軍主力佔據這一地區,先把戰場主動權拿到手,並做出攻擊中原之態勢,同時觀察魯郡段文操和彭城崔德本的反應,假如他們就像自己預料的那樣給予義軍“默契”配合,而不是聯手夾擊義軍,在義軍的背後實施攻擊,那麼義軍就可以暫時擱置“後顧之憂”,以全部力量大踏步向中原推進。
攻打這一地區的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