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焉。世凱既擁韓王至軍營,遂飛電報告李鴻章,轉達政府。其作用實有令人可驚可畏者。錄其報告李鴻章之電文於左:

十八日晚逆黨金玉均、樸永孝等,藉日本兵力,戕殺大臣六人,漢城大亂。臣民紛紛來營稟報,據稱日使竹添帶兵入宮,國王吉凶奠測,乞求援救。卑職聞報,即派兵前往,並先致函日使,略雲應韓臣民之請,派兵保護王宮。勸其將兵隊退出,以靖人心,勿受亂黨之愚,激成大變。候其復答,自辰至未,該使竟置不理。復飭營弁持名片往詢,日兵竟開槍擊斃我弁兵各一名。我兵甫入宮門,日兵即放排槍迎擊,持戰一時之久。幸我將士奮不顧身,拼命攻擊,傷亡共十四人,日兵不支,由便門逃出。我軍遂入宮搜拿餘黨。不料日人狠毒,預伏地雷,兵丁誤觸雷線,炸斃兩人,毀殿屋九間。於宮側廟內尋得韓王,惟乞救護。詢問六大臣何罪被殺,推以不知,皆日使與金、樸諸人所為。王不敢居住宮內,乞為設法安置,遂議到營暫住。卑職一面派員訪拿亂黨,保護宮殿,彈壓地方;一面嚴申軍令,有敢擅動臣民一草一木者殺無赦。黨首金玉均等,聞已隨日使逃竄,餘黨潛伏,人心惶惶。查此次變亂之原因,系竹添與金、樸等謀使韓王叛我以自立,因此六大臣平素皆恭順於我,遂先殺之以決王意。竊思數十年來,我國家糜餉勞師,保全藩屬,仁至義盡,該國王昏庸闇懦,暮楚朝秦,若不急早圖之,後患何堪設想。第思日本既能廢琉球,我又何不可廢朝鮮改為行省,許各國往來通商,各國必不與我為難。所與我爭者日、俄耳。俄不過欲在太平洋得一不凍海口,可虛與餌之;我之海陸軍尚可與日本抗衡,日苟與我起釁,尚左券可操。卑職居此日久,密邇東瀛。彼國雖偏小,上下一心,其圖謀併吞高麗,形跡已彰。若複數年,羽毛豐滿,則難圖矣。且此次之變,日本擅自帶兵入韓宮,戕殺大臣,其荒謬無禮,亦公法所不容。時哉不可失,惟憲臺裁之。

李鴻章得袁稟,意頗嘉許,遂密商總理衙門。當時清國電報轉折甚多,是電露透,為日東京新聞訪事人以重金購得,揭載報端。日國遂開臨時閣議,研究此事,預備一切。清政府遂派吳大澂、續燕甫二人為欽差查辦大臣,帶戰艦二艘,馳往朝鮮,欲收改行省之效果。不料日政府已先派井上馨為全權大使,帶兵千人,直搗韓京,與韓政府談判,徵收賠款。事平,續、吳始抵韓,見日國與韓廷交涉已定,且探日國尚有數千兵預備續渡,又見報紙遍載袁、李往來函件,知事機已洩。清政府遂密授意與吳、續二人,陽為查辦致亂之原因,以了此局。

“朝鮮具疏告變,帝命吳大澂為朝鮮辦事大臣,續昌副之,赴朝鮮籌善後。日本亦派全權大臣井上馨至朝鮮,有兵艦六艘,並載陸軍登濟物浦,以五事要朝鮮:一,修書謝罪;二,恤日本被害人十二萬元;三,殺太尉林磯之兇手處以極刑;四,建日本新館,朝鮮出二萬元充費;五,日本增置王京戍兵,朝鮮任建兵房。朝鮮皆聽命,成約。”(《清史稿》卷三一三)

第三節中日天津之談判

日政府以清此舉雖中止,而袁久駐韓終必為患,於是派伊藤博文為全權大使,西鄉從道為副使赴清廷,大旨約請彼此撤退駐兵,並請清查辦擅殺日人民之弁兵,共保東亞和局。

光緒十一年四月,日全權大使會李鴻章、吳大澂,於天津談判。李、吳謂日竹添公使不應帶兵入宮,擅殺韓大臣。日兩全權大使謂袁世凱不應先行開槍,並縱兵妄殺日商民。李、吳袒袁特甚,彼此互辯不屈,議將決裂。逮十八日,清忽變計,容日要求,結彼此撤兵條約,所謂《天津條約》者是也。約內載明互撤駐韓兵,將來遇有派兵事均須先行知照。條約結後,在表面觀之,兩國感情繫已融洽,究之實有不可已之勢。蓋清始欲用袁謀以圖韓,茲不但不能遂欲,而轉受人牽制。在日本以清政府欲謀朝鮮,有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