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賬薄,因看著就感覺頭痛又麻煩,自是不耐細看賬,倒讓駱二孃對著女兒偶爾懶惰的行為,且是無奈。
而子菱本想教著呂大娘與駱二孃學更先進一點的收付式記賬法,只是二人皆是舊規難改,新法難學,全不了了之。
讓子菱不得不承認要想打破陳規、建立新規是一個循序漸進、非一朝一夕就能習慣並適應的過程。
子菱這會才終於明白在小說中所見到的那些穿越人到了古代一旦說出借貸或收付實現制的會計記賬方法,便讓一直使用著延續幾百年舊式流水賬的古人大為動心,呼天喊地趕著改變記賬方式的情節,不過是種美妙又浮燥的想象罷了,要知由流水賬改成收付賬,並非只是簡單地改變一下記賬方式,從深層次來說,更是一種思維與思考方式的改變。
如用一句比喻說明選擇改變記賬方式的實質,便是這並非平日裡人們走路改變先出左腳還是先出右腳之類的簡單選擇,而是選擇走原來熟悉的大道,還是划船透過一條陌生的河流到達目的的。
由陸地改變為河流而行,已是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堅持與遠見。
至少現在駱二孃和呂大娘並不具有這些。
………【第二十一章 算賬】………
大娘與駱二孃花費整一天時間準確算出雲想衣前半況,這才鬆了一口氣。
呂大娘還有家中有些事自是也能不久待,便匆匆告辭。
呂大娘走了,駱二孃卻依然不能輕閒,叫來春香一起計算這半年來駱家家中的生活開銷。
因春香一直管著家中的細賬,每月都會結出個數來,所以不到片刻功夫,自是將半年各類開支一一報了出來。
駱二孃越算賬越露出愁容。
雖如今小店開過二年,已是生意興隆能掙些錢,但那也只是外表看來風光,畢竟駱家沒甚家底,賺來的錢卻還需用在店中經營流轉所需要的錢兩,除去打點上下的錢、人工材料、店面租金、賦稅等開支,一月不過淨利錢五十貫,加之分與劉貴妃的三分利,呂大娘的半分利,每月自家淨收入不過三十幾貫。
如是以前倒也富足,不憂食。只是如今家裡的開銷日漸大了起來,十口人一月便要用去十二三貫錢生活開支,其中還不包括女使小廝們的月錢,以及子繡學堂花費、還有如今所住院子的租金,每月能攢上十幾貫錢已算不錯了。
所以二年下,家裡也不過有二百多貫的餘錢,其中還包括當初子菱賣皮帶所掙來的幾十貫錢。而上月因贖回原來二十畝地外加買下旁邊連著的十七畝地,以一畝四貫錢的價格上支付給官府賣買田地的交易賦稅,以及支付給經濟的佣金,共花費出去一百九十貫錢兩,如今家底又空了。
而現在迫在眉睫之事在於再過了二三年就是家中兒女娶嫁的年齡,要在這短短的時間裡為女兒置辦一份豐厚的嫁妝為兒子攢下娶妻的聘禮,依如今家裡攢錢的速度卻是有些難度。
想這裡,駱二孃更是打起精神,將賬薄細翻看著開支賬上的各類明細花銷,細打細算斟酌著如何開源結流。
如今女兒新地乾花香袋暫可替代一些薰香。便可減少每月薰香花費。駱二孃將香料費減去三貫。
自家地衣還可穿上幾年。自是不必再添制了。布匹處減去了二匹布。
但子竹又長高了些。女兒如今已大了。更需多添置些衣服。又加上了四匹布。
今年又多了一口人。又要醃製芽菜儲冬地蔬菜卻要再增加些才是。又加上了八貫錢。
今年過年且是到京裡過得第三年。再不能像前二年般只簡單置辦了些年貨全家吃一頓才是。鄰居、主顧等各家各戶自都要依習俗準備些賀年薄禮才是。
這般加加減減之後駱二孃初步計算出下半年地開支。卻發現足比上半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