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參與的人多了會出問題。
不過過去華夏已經在小範圍內推廣投票選舉的辦法,不過當時的選民侷限範圍比較小,像這樣搞一次大範圍的選舉還是第一次,也由不得他不慎重。
選舉是這次政改的重點,至於機構和職位的名稱就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變化,總督府總督是華夏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內閣是行政中心,內閣首領稱為宰相,其下為各部尚書,或稱大臣,原來六部的名稱也有所變化,財政部被改回戶部,商務部成為商部,產業部也改回工部,另外增加了吏部,文教部、司法部、國防部三部名稱不變,不過一般都簡稱文部、法部和兵部,新舊式名字一般都可以用,分別和尚書或大臣搭配。
第六集 中國攻略
第331章 … 三步走
“這個方案我基本同意,還有你們提出的這個議政會成員叫孝廉也不錯,不過各級要區分開來,我看州縣一級就叫孝廉,省府為賢良,再有就是國士,州縣設孝廉臺,省府設賢良閣,再設國士館,以參政議政。”葉楓說道。
“另外大理寺也改掉,改成大理院,按察司也改成按察院,便於統一,”雖然要尊重傳統,但葉楓總覺得用“寺”來命名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有些不合適,改名以後,司法機關就統一以院命名,分別為按察院、大理院以及監察官員的都察院,根據華夏先行體制,法司和內閣都隸屬於總督府,這個未來還可能有所變化。
根據葉楓的設想,立法院的職能會被國士館所取代,不過不會馬上解散,而是會暫時從屬於國士館,完善華夏的立法。
對於整個民主制度的推進,葉楓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上海特別道將要試行的逐級選舉,也就是基層選民選舉縣孝廉,縣孝廉選舉本縣知縣、府賢良,府賢良選舉本府知府、省賢良,省賢良選舉本省布政使、國士,國士館選舉內閣宰相、總督。
第二步就是孝廉普選,也就是知縣以上主政官,包括知縣、知府、布政使、宰相和總督,以及省府賢良、國士,全部要透過孝廉投票產生。
第三步就是直接普選,也就是所有主政官包括知縣,以及孝廉、賢良和國士,都要透過全體選民投票產生。
葉楓知道這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制定了每種辦法實施三屆以後,再推行下一種方法的計劃,也就是到試行直接選舉,前後將要近四十年的時間,他認為有四十年的時間。完全可以培養出具有參政議政意識和能力的民眾。
簡單來說,譬如日韓等國,也沒有民主的傳統,但是他們實現民主制度所用的時間並不長,韓國在二戰前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二戰前是軍國主義獨裁,直到戰後在美國人地佔領下才開始建立民主制度,到這兩個國家快速發展起來。前後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相當於是一代人。
四十年差不多有兩代人成長起來,葉楓相信這足夠了。
其實和葉楓想像的不同,這個政改計劃提出以後,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無論是新派還是舊派的官員,對孝廉、賢良和國士的選舉都沒有異議,因為察舉本就是一種傳統的用人辦法,馮桂芬甚至將其提升到堯舜時的古制。
當然異議不是沒有,雖然大方向大家都能夠認同。但是在具體地做法上分歧就十分嚴重,比如選民的資格,就有人認為不應該太寬泛,不過葉楓和馮桂芬炮製出一套完整的理論,根據這個理論提出了幾條標準,文化水平、社會貢獻、社會名聲等。有理有據,何況葉楓也作出了妥協,納稅額已經卡掉了大部分的下層百姓,所以總的來說這個辦法還是得到了支援。
另外分歧比較嚴重的就是館閣所具有的許可權。官員要透過館閣選舉產生,館閣能質詢、罷免官員,政府的重要決策也需要透過館閣。有人質疑官員的權力被大大束縛,不過能坐上一級政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