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點了點頭,趙烈文簡簡單單幾句話,就將南方几位封疆的傾向說得清清楚楚,無奈地搖了搖頭:“有這份通電在,即便不應,若是上書朝廷的話,恐怕會遭到猜忌啊!”
“這正是葉興華此舉的毒辣之處,應自然更好,不應也不作出其他舉動,則會喪失天下人望,華夏的那些報紙必然以此為噱頭大肆宣揚;如果上書的話,又會招來朝廷的猜忌,”趙烈文抬頭看著曾國藩,沉聲道:“大人若安於現狀,不再希翼更多進步,則不必理會。”
曾國藩捏著通電的指關節有些發白,苦笑著道:“攻取天京之日,便是曾某卸甲歸田之時,朝廷怎會容我?”
“有兵則猜忌,無兵則欺凌,”趙烈文笑了笑,沒有多說,清廷對漢員的猜忌由來已久,特別是對曾國藩這種手握重兵,在地方上影響力巨大的漢族官吏,終歸是會防備的。
“幹他孃的,”劉蓉突然拍桌子站了起來:“那葉興華不過是個海外回來的,才兩年就佔了四省,我湘鄉兒女也能做到,只要大人登高一呼,幾萬湘軍在手,還怕他什麼勝保、官文?”
“坐下,”曾國藩向劉蓉擺了擺手,又對趙烈文說道:“惠甫當年說主威素重,風氣未開,現在呢?”
“不同了,”趙烈文嘆息道:“正如當年所見,太平天國確實難成大氣,唯一的變數在於葉興華的出現,不然以當年形勢,石達開必定淪為流寇而不足為患,如今卻成尾大不掉之勢。”
“葉興華最大的影響不僅在於攻略四省,造成朝廷與太平軍之間力量的消長,也不在於四省的實力,關鍵還在於兩年間商務印書館各種書籍材料源源不斷流入各地,雖然其思想還不能為天下人普遍接受,卻也影響了很多人,以華夏之名,則滿族親貴正統之說不復存在;以共和之名,朝代更替為例,則造反有理,乃順應時勢;以西學為器,以新經學為體,則必然維新,葉興華為我華夏指出一條新道,所謂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姓之天下,以天子而為百姓,而非以百姓為一天子,先賢所言,如此才得正道,讀書人莫不以此為念!”
“惠甫,你也覺得葉興華提出的多方共和可行?”曾國藩凝眉看著趙烈文,這個他最信任的幕僚,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華夏新政的讚賞,然而作為一方梟雄,他卻不會將事情想得那樣簡單。
第六集 中國攻略
第280章 … 共和
趙烈文深吸了一口氣,緩緩閉上雙眼:“大人,烈文不知!”
“共和一說,最早源於周朝厲王奔彘以後,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執政,馮桂芬用其詞,意指多方聯合執政,與西方的民主類似,其共同點在於否定了家天下和君主的至高無上,代之以議政會為最終權力機構,”雖然是曾國藩手下的幕僚,趙烈文對華夏的關注一直很重視,也看過名聲很大的馮桂芬的新經學,對於華夏一再倡導的共和,瞭解得很詳細。
“按照華夏聯盟的通告和如今四省總督府的設定,聯盟也會設定一個首腦,好比如今四省的葉興華,但是這個首腦的權力並不是無限的,首先不是世襲,也不是終身,而是有任期的,任期結束,便要由議政會選舉新的首腦;其次是首腦即便在任期內,重大決策依然需要透過議政的表決,不然是無效的,按照馮桂芬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的制衡,共和就是要反對絕對的權力,因為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趙烈文道。
“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曾國藩眼中閃過一道亮光,儒家向來講究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教化治天下,不過像曾國藩這樣的人物,自然知道現實並不如想象的那樣,大清的官場,不過是和光同塵而已,從未有過所謂的吏治清明。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如何想卻是另外一件事,至少曾國藩對傳統的綱常倫理還是相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