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原理。
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無論這片區域的政權名稱怎麼變,其地理格局變化卻不大。
具體來說,這片區域的地理格局有兩道明顯分界線:東西分界線、南北分界線。
東西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雪峰山脈。
這幾座東北—西南走向的山系,將這片區域的地界分成兩部:東部地勢低、整體平坦;西部地勢高、整體是山系連綿且多崎嶇。
而這片區域的南北分界線是秦嶺—淮河。
秦嶺西起隴南(甘肅南部),東至南豫州大別山,東西長3200裡,南北最寬200裡、最窄20裡,海拔高度在2000—2800米之間。
淮河發源地正是秦嶺的東部終點,大別山系中的桐柏山。
它向東而去,一路吸收許多支流水系,穿州過郡直達東海。
淮河流域東西全長2000裡左右。
在秦嶺—淮河以南,相距大約平均500裡,是南方的母親河長江。
秦嶺—淮河以北,相距大約平均700裡,是北方的母親河黃河。
淮河是南方劉義隆宋國的生命線。黃河是北方拓跋燾魏國生命線。
長江—淮河—黃河中間這片寬約1200裡、長約2000裡的區域,就是雙方經常發生爭奪戰的地方。
對於南方劉宋國來說,長江是腹地。一方面,它是天險,不需花太多心思去守。另一方面,不可能全線防守長江:守不起也守不住。
因為長江多數處於平原地帶,要過江太容易了。
所以劉宋國的北部邊防是守淮。
若干年後的1949年1月,當淮海戰役結束,北方勝出時,國際上預測中國局勢,出現幾個版本。
其中一個是“劃江而治”:以長江為分界線分南、北兩個國家。
這純粹是不懂中國地理的扯淡。
南方政權沒守住淮河,中國則不可能南北分治。
只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方吞掉另一方、或成立聯合政府。
聯合政府這玩意,正是交戰雙方在蘇聯操縱下,於20年前共同推翻的東西。怎麼可能再去成立它?
那就只剩一種選擇、一個可能:死磕,一方勝出獨享政權。
結果是北方勝利。
時間回到1500年前,南方政權劉宋國決意北伐,軍事部署正是由長江沿線出發,在秦嶺—淮河一線集結,分幾個點同時向黃河推進。
南方宋國在秦嶺—淮河一線的三大軍事要地分別是:東部淮北第一重鎮彭城(徐州)、中部淮南第一重鎮壽陽、西部秦嶺/淮河銜接處第一重鎮襄陽。
這三處都是水陸交通發達樞紐。
反觀北方:魏國軍隊優勢是擅長陸戰、陣地戰;劣勢是不擅長水戰、攻城戰。
劉義隆選擇七月攻打拓跋燾,正是想避開魏軍優勢,發揮己軍優勢,利用雨季、以水師出擊,攻打黃河沿岸要塞,然後堅守據點、鞏固並逐步擴大戰果。
可以說,劉義隆的想法是非常好的。
正如彭城太守王玄謨所言:天時地利都在宋國。
王玄謨不敢提“人和”;
參軍沈慶之則明確指出劉宋國缺乏“人和”:昔日到彥之、檀道濟那樣的大將軍,北伐都以失敗告終。何況宋軍如今的將領,沒一個比得上到、檀二位。
不過,劉義隆則對王玄謨抱以厚望:他覺得王玄謨就是自己的白起、韓信,一定能取得北伐勝利。
劉義隆也是一位聰明絕倫的君主。他豈不知大興戰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他已與王玄謨討論過多次,對後者的軍事素養十分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