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來,要想贏士貞兄,拿到這個狀元,就看這個機會了!”申時行頓時來了精神,寫了題目,凝神思索起來。
唸完題目之後,監試官將那張黃帛放在一快黑漆木板上。
然後,就有四個禮部的官員抬著那塊扳子,在考場裡四下巡遊,讓考生們看得清楚。
這張板子,名曰玉榜。
考生們紛紛磨了墨,拿出卷子,在捲上寫了題目,然後抬頭:臣對臣聞……
這是殿試這道題目的標準格式,開頭都要寫下這四個字。
到現在,考生已經是事實上的大明官員,自然要稱臣。
寫完這四個字之後,考生們都停了筆,低頭思索接下來該寫什麼。
殿試沒有發草稿字,需一次作完,考的就是新人們的全盤統籌能力。
在以前就有人因為作題的時候不小心寫錯了句子,或者留下了汙跡被降了一等。
吳節感嘆一聲,卻不思索,提筆就開始在卷子上麻利地寫了起來,須臾,就寫了上百字。
旁邊的申時行心中一凜:士貞兄這麼快就開始寫卷子,根本就是不假思索,好生了得,難道我先前的猜測錯了。
想到這裡,他也不敢再多想,忙用標準有利的魏碑一筆一劃地寫了開來。
殿試和其他考試不同,除了彌封住考生的姓名籍貫外,不需謄錄。因此,考生也不需用那討厭的館閣體作文。實際上,無論你用什麼書法字型,只要寫得好,就有分數加成。
畢竟殿試中的考生都已經有了進士功名,文章好壞考官也不大願意細看,如果你字寫得實在好,讓考官眼睛一亮,沒準就能給你一個好成績。
再加上這場考試的題目實在沒趣得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成了書法的大比拼。
第三百六十三章搶了個頭卷
古人練習書法是需要有物質基礎的。
學習書法,需要臨摹前人名家字帖。在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名家的字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到。不是世家望族,根本就沒那個經濟實力購買名人法帖。
因此,不少人都以授業恩師為標準,學龍像龍,學虎像虎,學耗子鑽洞。而一個人的最佳學習年齡是五到十二歲。問題是,很多讀書人的發矇老師都是鄉下窮秀才,也談不上什麼字型。
別說一般的童生,就算是很多舉人的書法,看起來也是亂七八糟不成體統,實在是看不過眼。
為了不讓人在看自己文章時產生歧義,很多人都照印刷體字一絲不苟地寫,這也是館閣體在科舉場上盛行一時的原因。
申時行乃是江南名士,家中也小有資產。再加上他才名極大,交遊遍及天下,什麼樣的字帖沒見過,甚至還北等泰山臨摹先賢墨寶。
一手魏碑寫得鏗鏘有力,一派大家風範。
看到卷子上的字,申時行暗暗有些得意,對勝吳節又多了一分把握。
其實,書法的事情吳節私底下也琢磨過很多次。他書法本就寫得不錯,會試前有一陣子用慣了鉛筆,退步了一些。發覺這一點之後,他又苦練了一月,總算將丟掉的東西又重新揀了起來。
本來,這次殿試他打算用宋徽宗的瘦金體的。這種新異的書法形式,肯定會讓考官們心中震撼的。
可轉念一想,這種如此規模的考試,不能太弄巧。瘦金體是好,可這玩意兒喜歡的喜歡得不得了,不喜歡的。則覺得字型實在太瘦,太陡。不夠圓潤順暢。
想了半天。他決定用啟功的書法。
啟功是現代最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很是獨特,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份。啟功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等份”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