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自然破除思維極性,再不二相分別,我執破除,自然“意誠”(“知至而後意誠”)。“意誠”,即是破除堅固我執,轉為平等性智,再不執著太極圖中一半為見分,一半為相分,抽掉“S”線,再不“自心取自心,非幻而成幻”,必然“心正”(“意誠而後心正”)。心為一身之主,心正而明瞭“明德”,自性開顯(“心正而後身修”)。“明明德”而智慧光照,觸著皆化,故先家齊(“身修而家齊”);“明明德”於全家族,智德更盛,足以普化邦國(家齊而後國治);國國皆“明明德”,自然天下平(“國治而天下平”),這是從外來說。從內來講,“意誠”則我執破,“心正”則法執亡。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自“明德”之相,相不異性,性不異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直下承當,則可謂“家齊”、“國治”、“天下平”之實質也!從“格物致知”到“天下平”,這是儒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證歷程。發菩提心,上求下化,四攝、六度,行菩薩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是佛家“從事於道”、“同於道”的修行過程。“方便有多門”,“歸元性無二”,故儒釋道三家本質不異!
四、如何“同於道”
1、“知常曰明”
“同於道”的內容,老子闡述得很多。“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中的“根”、“命”、“常”,都是“同於道”的狀態表達。“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其中“容”、“公”、“全”、“天”、“道”、“久”,都是“同於道”的屬性的表達。“同於道”的狀態屬性一體不二,都是突破思維、自性開顯的說明。修道修到“同於道”,就轉凡成聖了。故“同於道”的狀態屬性,就是聖者的人格、心靈、智慧的境界,亦是聖者普化、救度世人的大智慧、大慈悲的流露。“同於道”的“常”,佛家稱為涅槃,亦是了脫生死的不生不滅的狀態。
守“真常”、達“真常”的“從事於道者”,“同於道”時,“沒身不殆”。因我與“道”相合,與“道”同一,“道”我不二。“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當然我則“沒身不殆”,這是“常”的表現。“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有國之母”者,顯示道為萬事萬物之母之本,國土山河皆是“道”體的所現之物。既然日月星辰、山河國土皆是“道”所現之“物”,治理國家之事仍不離道,那麼“以道蒞天下”,就可長久。身“同於道”,“沒身不殆”;國“同於道”,“可以長久”;心同於道,“死而不亡者壽”。
主客內外無不是“道”的體現。開顯自性,“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圓覺經》)所以,“同於道”者,根身器界,一切清淨。“覺性遍滿,清淨不動。……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主)塵性(客)無壞無雜。”(《圓覺經》)這就必然“深根固柢”,“長生久視”。所以,“同於道”是“長生久視之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五十章》)“道”周遍法界,不動周圓,一相無相,無所不在,而無有所。凡有所者,皆是二相的有限之物,有限之物,必能失其所。如桌子有所,可移其所,便失其所。虛空周遍無所,不可移,則不失其所。“道”無限無所,怎能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