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師遺志,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率群雄戮力而戰,志在誅逆賊,除暴,還天下清靈。
君明臣良,方能綱維天下,使民皆得其所。夫人貴有始終,公等事太祖,輔朕躬,可謂有始矣,若克念世道艱難,輔仁君以主天下,誅逆賊以清君側者,方謂有終矣。自宇文護以下,或被其矇蔽,或懼其y威者,若釋然歸順,鹹許自新。若轉禍為福,共立勤王之勛,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
這一篇檄文,自是將宇文護的謀逆之心昭示天下,他連殺兩帝,檄文所說的倒也是錚錚的事實。而以元胡摩的名義告諭天下,自然是比楊堅獨自起兵,要名正言順得多。
檄文也把宇文護和其他人撇開來,點明瞭出路,之前幫助宇文護助紂為虐的,既往不咎,只要現在肯改邪歸正,大家還是可以共同建功立業,但若是一味隨宇文護執迷不悟,那麼下場就只有和宇文護一樣了。
-------------------------
宇文護向來待人嚴苛,許多人都懼怕於他的y威而敢怒不敢言,自檄文一出,南陽、潁川二地一夜之間被討逆義軍所佔,周圍數地或成觀望,或不攻自破。
未幾,太平寨副元帥楊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漢中佔據,早已經相約好的其餘舊部同時呼應,迅速向漢中合攏,所過之處,義軍旌旗飄揚,早已經將秦嶺一代鬧得人心沸騰,而討逆義軍又不像從前那些自立為王,名義討伐實際造反的起義軍,是真正的只為誅殺宇文護,於是許多城鎮便也和漢中一樣,不戰而降。待宇文護反應過來時,討逆義軍,已經有三十萬之眾。
因著討逆義軍能真正動搖北周根本,眾人猜測宇文護極有可能會親徵討伐。他本來就是在馬背上徵戰的人,這一次來勢兇猛,原本就是他最最擔心害怕的事情,沒想到一時大意,已經成洶湧之勢,銳不可當。
但宇文護到底是慣經風雨的人,立馬就以宇文邕的名義昭告天下,他既已絞殺二帝,這一次自然是要再度挾天子以令諸侯,索性領兵二十萬,由宇文邕任兵馬大元帥御駕親徵,宇文護為行軍元帥,作戰指揮。
宇文護想出宇文邕御駕親徵這一點子,倒是眼光毒辣。他本來就失了民心,此刻只能夠把宇文邕牢牢綁在身邊,以天子之令而威懾地方,與他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雖然他們早猜到宇文護可能會以此為對策,我卻不免有些著慌。
第一百五十二章 入甕計
若是宇文護一個人出征,京城自然就是空了出來,只要想辦法讓宇文邕說通當初那些對宇文毓尚存臣子之心的老臣,楊堅再與他裡應外合,京城必定可以拿下。到時候宇文邕再不需要受制於宇文護,便可再度昭告天下,以天子號令,發討逆檄文,到時候宇文護就是真正的喪家之犬,能為他所驅之兵自是更加得少。可偏偏宇文護把宇文邕挾持在身側,我只怕宇文邕因此也與他涉險,楊堅與義軍反而因此也束手束腳。
我心裡頭不免很有些擔心,身在潁川城內,自己自然是安全的,但無時無刻不關注著戰事,焦慮得嘴角都起了泡。
這期間,倒是有一樁好事,婆羅領了人前來投軍。儘管我與他前嫌未釋,但想必我那日的話對他也頗有觸動,經過這麼些日子,他早已經有所意動,現在瞧見義軍所作所為,對我此行的目的想來也瞧得清楚了,於是申請前往戮力效忠。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