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閻錫山的手書格言中有兩句話,其一是,“當兵、納稅、受教育,為國民之三大義務”;其二,“欲決勝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從這兩句話中,足可見其對於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程度。
閻錫山認為:“振興教育,譬如建屋,屋之在地上者,人人皆知注重,但能建築房屋者,皆會講究。殊不知屋之能否經久不壞,卻不在地上之輪奐,全在地下之基礎;教育亦猶是也。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國民教育屋之在地下者也。人才教育,對於社會上有報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亟以謀發展,故社會上皆知重之。”
“國民教育,系義務的、低淺的,對於社會無報酬,受此教育者,也無所發展,其不為社會所重視,蓋有故也。不過今日為列國並立之世界,此人群與彼人群遇,較量優劣,要在多數人民之知識,不在少數優秀之人才。今日中國四萬萬人,不及他國二千萬人者,因多數人無知識,一個人抵不住一個人之故;此尚就對外者言之也。”
“說到對內,共和國家,主體在人民,必人民之知識發達,然後能運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則其政權,必將由多數人民,移之少數人之手;既移之少數人,則此少數人所運用之政治,必以少數人之利益為利益。”
雖然教育救國之說在中國早已有之,可是作為民國當權者中,能有這樣認識的人絕對是鳳毛麟角。當然,也有一些人興辦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可像閻錫山這樣對教育認識之深,重視之高,推行之廣,落實之實的,則是絕無僅有的
感謝“70生人”的打賞和“還沒發現”書友的月票深藍給兩位書友鞠躬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佈局民國的人才竟然有這麼多
第三百八十五章佈局民國的人才竟然有這麼多
在閻錫山掌權山西的這些年裡,山西實行學齡兒童強迫入學政策,所有7至13歲的兒童少年必須最少接受4年小學教育。雖然這項政策後期在執行時有些問題,可是產生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同時,閻錫山還廣設學校。據趙丕廉給宋哲武的資料,現在山西全省有高等小學700餘所,在校學生8萬餘人。其中,太原行署有小學308所,學生5萬多人。
原山西省政府除成立了山西大學,還先後成立了數所師範大學培養高階師資人才。此外,又先後在太原分設法政、工業、農業、商業、醫科專門學校,外國文言學校、進山中學等校,在運城、大同、長治、代縣、臨汾設省立中學。
山西現有省立政法專門學校一所、省立農業專門學校六所、省立工業專門學校三所、省立商業專門學校四所、省立師範學校六所、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六所、省立國民師範一所、省立女子蠶桑傳習所一所、省立醫學校一所、省立、縣立師範、中學及職業學校三十五所。還在各地設立各類講習所幾十處。
可以說,山西的教育基礎和風氣非常之好,宋哲武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革發展教育,不僅不會有什麼阻力,而且還會事半功倍,幾年之後,宋哲武就會有大批接受過初高階教育的青年人可以使用。
在宋哲武的改革計劃中,對太原行署和綏遠、內外蒙的大、中、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尤其是小學,對太原行署、綏遠和內外蒙的適齡兒童實行強制入學政策,對有適齡兒童不入學的家庭,要徵收教育稅。同時,嚴禁商人和地主、資本家僱傭未滿十四歲兒童做工。
要發展教育,就要有教育經費。宋哲武計劃把每年各地稅收的百分之十,劃撥給趙丕廉的文化教育委員會,充作教育經費,另設一個教育發展基金,資金由文化教育委員會向各地商戶、地主、資本家募捐籌得。
同時,對現有高等學校進行擴建合併,以便集中有限的師資力量,發揮最大效益,以便培育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