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六、工(高階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階手工技術人員)。八、娼(妓女)。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究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科舉制度是透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它起源於隋王朝,定製於唐王朝,最初目的是變革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不合理現象,透過公開競爭性考試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門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職。因此,科舉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它對提高整個統治階級的文化素養,擴大政府的統治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方面有著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這個進步合理的制度,因為唐以後的政府給予了過高的重視,才日益變得不合理起來。明王朝時期,科舉成為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非進士出身的人無論貢獻多大,都不能擔任宰相或部長級高階官員。不透過科舉考試知識分子就沒有任何出路,科舉考試的重視程度步入了一種畸形狀態,成為社會停滯不前的罪魁禍首。 ;科舉考試的內容很狹窄,只考儒家經典,即“四書”“五經”。在科舉制度的誘惑下,知識分子首先要作的事就是應付科舉考試。因此知識分子的知識面也極為狹窄,所學主要是四書五經,與人類文明進步密切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則很少涉獵。儒家思想的內賅又是保守和崇古,反對任何形式的社會變革,掌握儒家經典的知識分子也因此與現代化和進步格格不入。所以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不是一個進步的階級,經常不自覺地扮演了阻礙社會前進的角色。 ;傳統知識分子科舉及第後,接下來不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也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如何做官。所以傳統知識分子究其實是一個不勞而獲的寄生階層。這對於在荒涼苦寒的沙漠地帶成長起來的以勞動為美德的蒙古民族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也是不能容忍的。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生產勞動。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所以他們極端瞧不起知識分子,也仇視造就知識分子的科舉制度,並毫不留情地取消了這一制度。沒有了科舉制度,知識分子的特長便無法施展,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技能,處境日益被動,最終淪落為連娼妓都不如的“賤民”。在蒙古人眼中,妓女能創造財富,可知識分子則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除科舉制度隨著封建帝制的消亡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並沒有隨之消亡,相反還發展壯大起來。現代化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知識分子也適應時代的需要,從學習儒家經典轉而學習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和傳統知識分子在知識領域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在品格上並無太大的不同,傳統知識分子的劣根性(保守,怯懦,不團結,好口舌之爭)已深深植根於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脫胎換骨的。新時代的知識分子因為掌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緣故,從阻礙社會前進的力量轉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決定力量,應該是一個被尊重被敬仰的階級,可事實恰好相反,知識分子在上世紀直至今天並未受到應有的尊重。為什麼如此,原因是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