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鄭鴻逵和鄭聯表面上對著朝廷是滿口應承,口口聲聲表示願意歸順,可那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之上罷了。他們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壓根就不願意進京去接受朝廷的轄制,更別提要將麾下那支頗具規模的水師乖乖交予朝廷指揮排程了。
說白了,他們所謂的口頭歸順,不過是想借著這層歸順的幌子,一方面能讓朝廷暫且放下對他們出兵征討的心思,另一方面也好繼續在自己的地盤上稱王稱霸,肆意搜刮往來的商船,賺得個盆滿缽滿。
但這般行徑,無論是那南明的朱由榔,還是一心想要恢復大明江山的鄭成功,甚至是海峽對岸一直虎視眈眈的荷蘭人,那都是決然不能答應的。
荷蘭人心裡可是門兒清,明國當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和清國的對抗之上,而且鄭鴻逵和鄭聯這倆傢伙還沒真正歸順明國呢。在荷蘭人看來,明國這會兒既沒那份閒心思,也沒那個足夠的能力去幫襯鄭鴻逵和鄭聯。再加上朱由榔壓根就不肯和這二人合作,如此一來,荷蘭的臺灣總督保魯斯?特羅登紐斯便動起了心思,他聯合西班牙駐呂宋總督迭戈?法哈多?查孔,兩家一合計,決定荷蘭出五十艘戰船,西班牙出三十艘戰船,總計八十艘戰船,荷蘭戰船的指揮官是揆一,西班牙戰船的指揮官是馬丁?德?哥依蒂,氣勢洶洶地朝著金門、廈門撲來,打的主意就是要大肆搶劫鄭家積攢的豐厚財富,進而完全控制那至關重要的臺灣海峽水道。
西班牙和荷蘭此次出戰的戰船可都不是吃素的,那些主要戰船要麼是有著兩層甲板的三桅大帆船,要麼是更為壯觀的三層甲板的四桅大帆船。它們的造型看上去就猶如一座座巍峨的城堡矗立在海面之上,光是那模樣,就給人一種無比強大的視覺威懾力。而且這高大的船體結構,也為船上計程車兵和那一門門火炮提供了更高、更有利的射擊位置。大船之上裝備著足足三十門加農炮,即便是稍小一些的船隻,那也配備了十五到二十門不等的加農炮,火力可謂是相當兇猛。
鄭鴻逵和鄭聯見這架勢,也只得硬著頭皮出動自家的水師前去抵抗。可誰能想到,在那波濤洶湧的料羅灣,一場惡戰就此展開。“二鄭” 的水師剛和西荷聯軍的水師碰面,瞬間就被那如雨點般密集的炮彈給籠罩住了。
此時的料羅灣,海浪翻滾著,猶如一群被激怒的巨獸,咆哮著、奔騰著。那此起彼伏的海浪,有的如小山般高高湧起,而後又猛地砸下,濺起漫天的水花;有的則相互交織、碰撞,形成一道道洶湧的水牆,橫亙在戰船之間。海浪的起伏,讓戰船如同在巨浪的搖籃中顛簸,隨時都有被掀翻的危險,更為這場海戰增添了幾分慘烈與緊張的氛圍。
海面上,炮聲轟鳴,震耳欲聾,彷彿天都要被這猛烈的炮火給轟塌了一般。西荷聯軍的戰船仗著自己船堅炮利,率先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一枚枚炮彈呼嘯著劃過天空,帶著尖銳的破空聲,狠狠地砸向 “二鄭” 的水師戰船。剎那間,水花四濺,有的戰船直接被炮彈擊中,木屑紛飛,船身瞬間被炸出一個個巨大的窟窿,海水洶湧而入,船上計程車兵們驚恐地呼喊著,有的甚至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被捲入了那冰冷的海水之中,瞬間沒了蹤影。
“二鄭” 的水師也不甘示弱,奮力還擊。他們在鄭鴻逵和鄭聯的指揮下,操控著戰船,試圖躲避著那密集的炮彈,同時找準時機,用自己船上的火炮朝著敵人轟去。可無奈對方的火力實在太過兇猛,他們的抵抗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沒過多久,“二鄭” 的水師便在這殘酷的海戰中全軍覆沒了。
隨著 “二鄭” 水師的潰敗,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陸戰隊瞅準時機,如餓狼般攻上了金門島,一時間,金門島上喊殺聲震天。
這已經是鄭家第二次和西洋人在料羅灣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大戰了。
上一次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