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都非常大的小星,稱為天鵝座61星。他對天鵝座61星持續觀察了一年多才得到測量結果。這個結果把天文距離帶到了亞弧秒級別,他得到的結果是0。31弧秒。
這個史詩級的距離數字是100萬億公里。到了用萬億來作單位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要發明一新的單位了,否則再發展下去就會很不好記。宇宙中的速度上限光速走一年的時間作為距離單位就派上用場了。
透過光速,我們可以把天鵝座61星的距離為11光年,很好記憶。
有了先例,對於附近恆星的測量立即就得到了發揚光大,在貝塞爾成功測量之後的兩個月,英國天文學家亨德森就測出了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a星,我想這應當成為人類的常識:4。3光年。
在我親自加入觀測大軍之前,我也資助了大量的天文學家建造更好的望遠鏡,共有70顆恆星被視差法測量出來。最遠的數字約為100光年,這是不太可靠的,因為太遠了,100光年大概是視差法的極限。
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約有6千顆,我們能測出距離來的僅僅70顆,真是任重而道遠啊。不過,由於有了這70顆星星的距離數字,有天文學家能夠用數數的方式來對我們的銀河的大小有一個很粗略的估計。
當伽利略在1609年把他發明的望遠鏡對準銀河時,他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原本只有6000多顆星星的天空霎時間變得不可計數,像上帝在天空中撒了一把玉米麵似的。(玉米麵是唐寧喜歡吃的山東煎餅的主料)
1785年,w。赫歇耳估計了一下銀河系的恆星數目,約一億顆。我們用燈火做個小實驗就能印證一個著名的定律:a星的亮度是b星的九分之一,a星的距離便是b星的3倍。
赫歇耳姑且假定所有恆星的亮度都一樣的,就能對銀河的大小得出一個非常粗糙的數字。他根據這些恆星的亮度等級,斷定銀河系的直徑約為到明亮的天狼星距離的850倍,而銀河系的厚度是這個距離的150倍。
根據最新測出來的天狼星距離的資料,赫氏的估計是銀河系的直徑為7500光年,厚度為1300光年。以我們現在的望遠鏡製造工藝和計算手段,我們所知道的銀河系恆星的數目遠不止一億,恆星的亮度(大小)也不可能是一樣的。
不過,這是人類第一次將對宇宙的想象有理有據地延伸到了近萬光年的級數。我為什麼會介入恆星測量呢?那是因為有一個天文學家來問我,最近透過太陽光譜發現太陽是由氫和氦構成的,這有什麼意義嗎?
我說,太陽有氦,說明氦在恆星中比較普遍,可以用來解釋造父變星。在1784年9月10日,愛德華·皮戈特檢測到天鷹座η的光度變化,這是第一顆被描述的經典造父變星。
幾個月後由約翰·古德利克對息發現的變星造父一進行了精確地測量。造父一的視星等最亮時為3。7等,最暗時為4。4等,光變週期為5天8小時47分28秒。
怎麼解釋這罕見的變星現象呢?氦,正常情況下擁有兩顆電子,在高溫下電離,失去電子,恆星表面全是電離的氦。根據溫度的高低,又可以把電離分為單電子電離和雙電子電離。
雙電子電離的氦的透明度相對於單電子電離的氦有顯著的差異,隨著恆星不斷地給氦外殼加熱,氦的雙電離也就越來越多,其不透明度增加,讓恆星更加高溫,於是,恆星開始膨脹。
這時,我們就看到變星的光度增加了。恆星膨脹到一定的程度把內部冷卻下來,雙電離的氦紛紛變身回單電離,透光度增加,更增加了冷卻的速度,於是,變星又慢慢地縮回去,這是黯淡過程。
變星的數量並不多,因為它需要恆星大小、組成元素的機緣巧合。不過,一旦它的週期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