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天驕對此心急如焚說道:“父皇,那就更應該消滅掉這些世家大族,你不是說他們門生、故吏、親信、朋黨乃至旁支族人遍佈全國各地嗎?那您為什麼還要如此重用他們,這豈不是在養虎為患嗎?”
殷無咎繼續語重心長說道:“你可知道關東世家為了助朕奪取天下,他們究竟付出多少代價嗎?”
“昔日滎陽鄭氏在大夏朝廷缺少錢糧軍餉之時,動員整個家族砸鍋賣鐵出資兩千萬貫,幾乎快要把所有家底掏光,這才勉強解決前線大軍的後勤問題。”
“若是我輩辛苦耕耘共創大業,卻讓無功之人坐享其成,那這天下豈有不亡的道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難道你連這麼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嗎?”
“俗話說得好,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世家子弟享福還不到三十年,你就想著兔死狗烹把他們一網打盡,那麼從今往後再也無人會相信殷氏一族。”
殷天驕還不死心勸諫道:“父皇,您又不是不知道,秦漢以來世家大族在地方上樹大根深,皇權不下鄉,鄉下惟宗族。以父皇之英明神武,莫非不知鄉里地區完全處於自治,鄉吏皆為本鄉人充任,而非出自洛陽朝廷所派。”
“要是父皇能夠剷除掉世家大族和地方豪族,這樣不僅能夠擺脫掣肘,還能改由朝廷派遣官吏接管鄉里地區,如此一來何愁無法政通人和?”
殷無咎假裝饒有興味追問道:“你說得對,那你可知我朝有多少個鄉嗎?”
“恐怕不下於二十萬個鄉,多則上千人,少則上百人。”
殷天驕還算有著清晰認識,因此他才希望朝廷能夠管理到鄉里地區。
殷無咎再次追問道:“那你認為一個鄉需要多少官吏和衙役才能管得過來?”
“多則四五十人,少則也要十人。”
殷天驕曾經親自治理過好幾個鄉,他剛好知道需要多少人手。
這話一出,殷無咎捂著額頭苦笑道:“那你就沒想過會為朝廷增加多少開支嗎?二十萬個鄉,朕按照最低十人給你計算,至少就要增加兩百萬人的官吏和衙役,各種各樣的日常開支下來,一年預算不得超過一億貫?”
“你到底有沒有想過可不可行?這種事情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下來,按照你所說那樣改由朝廷派遣官吏和衙役接管鄉里地區,暫且不說能不能達到吏治清明政通人和,從財政角度就堅持不下去。”
皇權不下鄉的根源在於生產力不發達,哪怕現代社會都有很多鄉村處於自治,基本都是本鄉人管理本鄉人。
大夏帝國約有二十萬個鄉里地區,真要全部派遣官吏接管,官僚機構頃刻間便會惡性膨脹,就連行政效率都會變得十分低下。
殷天驕不屈不撓追問道:“父皇,可否透過加稅來維持統治?”
“我的老天爺啊!”
殷無咎真不知道該跟他說什麼好,他只能繼續語重心長勸諫道:“我朝每年盈餘大約在五千萬貫,常年留有預算用以地方賑災,你僅僅只是為了接管鄉里地區,就要加稅來維持統治,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你爹我都不敢這麼幹啊!”
“我勸你早點放棄這個念頭,世家大族和地方豪族之所以存在,那就必然有存在的道理,你貿然把他們全部剷除乾淨,為了維持地方秩序,你就必須派遣官吏和衙役接管,一旦施政錯誤百姓們只會把怒火集中在你一人身上。”
“殷氏一族雖為大夏皇族,但是天下百姓並非帝王專屬,你可千萬要記住這個道理啊,若你實在不懂如何治國,那朕不妨教你三句治國方針。”
殷天驕頓時兩眼放光興奮說道:“還望父皇賜教。”
“與文官共治天下,與武將共管天下,與百姓共享天下。”
殷無咎直接把治國方針全盤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