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帝國的勳爵貴族地位顯赫,在地位上可以媲美世家大族,公侯世子和世家嫡子不用科舉考試便能入仕為官,他們都是在翰林院充任翰林學士(正五品上),陪侍皇帝擔任顧問。
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恨死這些公侯世子和世家嫡子,老子寒窗苦讀數十年,哪怕考上科舉狀元也只不過是授官六品,而你們這幫世家勳爵門蔭入仕便是授官五品。
這公平嗎?
這他媽公平嗎?
你們不就是仗著父輩恩蔭,真有本事下來跟我們卷科舉考試啊!
這也難怪科舉出身的文官集團想要幹掉世家大族和勳爵貴族,恨不得能夠掐斷門蔭入仕和軍功入仕,只留科舉選拔這條路子提拔官員。
大夏朝廷選拔官員共有三種制度。
其一就是科舉取士,透過科舉考試進行選拔做官。
其二就是門蔭入仕,依靠父輩恩蔭便可直接做官。
其三就是軍功入仕,將士憑藉軍功制度出來做官。
大夏皇帝掌握著另外一種制度,即是所謂的徵辟制,這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有利於破格擢用人才,這種最高權力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行使。
殷天驕見到文官集團強烈反對,他更加下定決心要為前線將士加官進爵,隨即站起身來說道:“諸位愛卿不必爭吵,此事朕自有決斷。”
眼見皇帝陛下自有決斷,宰相們頓時停止爭論。
殷天驕一錘定音大肆封賞,他對前線將士加官進爵。
馬燧因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鎮國公(爵位,從一品)。
蘇劫因功封為驃騎大將軍(武散官,從一品),晉爵衛國公(爵位,從一品)。
李豐因功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俱蘭縣侯(爵位,正三品)。
王威因功封為冠軍大將軍(武散官,正三品),晉爵白水縣侯(爵位,正三品)。
至於李守信則是繼承其父李歸仁的官爵,加封他為輔國大將軍(武散官,正二品),承襲碎葉郡公(爵位,正二品)。
西州軍受到加官進爵,前線將士有數十人成為勳爵貴族,升官者高達數百人。
除此之外,殷天驕還從皇族子弟挑出兩人分封為康居王和欽察王,讓他們出鎮一方形成籬藩,藉此保衛著大夏帝國的邊境安全。
康居王負責管理康居都督府。
欽察王負責管理欽察都督府。
由於大夏帝國的疆域面積越來越大,再加上殷天驕有意針對達官顯貴和富商巨賈徵收資產稅,所以他需要透過分封藩王來維持疆域穩定,從而保證開疆拓土的勢頭。
今年殷天驕特地在日本群島分封蒼海王、海東王、蓬萊王、方壺王、東瀛王、扶桑王等六位藩王,讓他們跟當地太守共管封地,共同聽令東州節度使李觀的指揮排程。
如今殷天驕已經分封三十二位藩王,他以郡國兩制並行管理邊境和海外,藩王們只有一個郡或者一個都督府的封地,又有當地太守加以監視和掣肘,因此不用擔心他們膽敢擁兵造反。
哪怕幾個藩王聯合起來造反,大夏朝廷依舊可以輕鬆應對,畢竟藩王們的封地遠在邊境和海外。
殷天驕非常喜歡閱讀賈誼著作的《新書屬遠》,這篇策論主要討論土地分配和賦稅徵收的問題,正好符合大夏帝國的當下情況。
雖然大夏帝國開疆拓土移民實邊,但是邊境地區距離洛陽實在遙遠,以古典時代的生產能力和交通能力,在郡縣制下根本無法把全天下的錢糧彙集在一起做大事,只要距離洛陽稍微遠點,來回一趟的運輸費用便會驚為天人。
這也是為什麼賈誼強調一錢之賦耳,十錢之費,弗輕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