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的第二故鄉。而倘若因奸佞陷害,致使他沒能完成收復遼東的偉業,讓他老人家無功即返、半途而廢,那孫老師必然將是滿懷一腔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情懷……
以上這類老掉牙的套路,在許多影視作品是中喜聞樂見,不知道是古今一轍的緣故,還是思維定式的關係,反正在金大俠、閻教授、當年明月三位大能的解讀中,都多多少少的有所套用。
金大俠的說法情節比較簡單,內容是這樣的: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賄賂,越多越好。孫承宗帶兵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剋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自然不喜歡,於是派了個吹牛拍馬屁的小人高第去代替孫承宗作遼東經略。”'1'
大意是說魏忠賢因孫閣老不賄賂他,所以就撤換了孫大人,而具體怎麼撤換的並沒有交代。不過,金大俠的說法,雖然在情節安排上符合邏輯,但孫老師最後是辭職,而不是被罷免的,所以如果是魏忠賢想趕走孫老師,那就必須有其他動作,否則孫老師的辭職豈非迎合了魏公公?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金大俠給魏公公找罪名確實很有一套,因為魏公公肯定不會發個帖子出來,告訴孫閣老,賄賂賄賂我,你看行不行?而孫老師呢,自然也沒有興趣在大門上貼一個告示,說我就是不賄賂你魏公公。因此,這個事情要舉證是很困難的,而被幾百年後的金大俠洞悉了就更困難了。
而且依照這樣思路,但凡是沒賄賂魏公公的,只要下課了,都可以說是魏公公給運作的,除非你魏公公能拿出你沒運作的證據……別說是魏公公,換成了其他人,那也是一樣拿不出來,而誰都拿不出來,那安在誰頭上都適用了,這就是推定有罪的強悍邏輯。
相比之下,閻會長的敘述更為詳細,他說:
“魏忠賢專權後,因孫承宗功高權重,聲譽滿朝野,不敢對他輕易下手,所以派太監劉應坤等送金銀,設法拉攏。孫承宗剛直不阿,‘不與交一言’,堅決拒之。”'2'
按照閻會長的敘述,原來是魏公公要賄賂孫老師不成,所以兩家才結了樑子,這個說法跟金大俠的差別那可就太大了。剛才在金大俠筆下還高高在上,彷彿點點頭即可撤換孫閣老的魏公公,在閻會長筆下卻轉眼間就成了巴結孫老師的主,並且還專程派人來送孝敬銀子。
但是,閻會長這“不與交一言”的情節安排似乎是有些離譜了,畢竟人家是送銀子來的,要不要的,您老總得言語一聲吧?就這樣一言不發的,萬一人家認為你默許了怎麼辦?再說,送孝敬銀子的,一般都是接的死命令,非送不可,搞不好這劉太監就直接把銀子砸在地上,撒腿就跑,你孫大人也不言語一聲?那您老這表現,又是什麼意思呢?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等草根便去查閱了《明史》,想看看閻會長這段說辭究竟有什麼依據,看了以後才明白,原來閻會長這裡的敘述是添油加醋了。
明史載:“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令應坤等申意。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
《明史》裡只是說魏公公派人來給孫老師套近乎(申意),結果熱臉貼到了冷屁股上,不過劉公公僅僅是“申意”,並沒有送真金白銀的孝敬錢,所以孫老師一言不發的才可以打發。由此可見,閻會長先前的說辭是直接篡改了《明史》史文而來的,這樣的風格似乎與他老人家一向標榜的,對待歷史需要敬畏的態度大不相符,實在有失學者風度。
而對於孫老師具體如何辭職的,閻會長又有一番解釋,他說:
“九月,發生馬世龍柳河之敗……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馬世龍,並及孫承宗,參劾章疏,達數十道,聖旨嚴厲切責,令其戴罪圖功,承宗氣極,連上二疏,進行自辯,並請罷官。魏忠賢擬由閹黨高第代為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