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章 燒炭

收完麥子,很快就入了伏,伏裡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但是農民可沒有好穩歇息的資格,因為家家壯勞力要趁著天熱去犁地。

農諺雲:“伏天劃破皮,強於秋後犁幾型”,“伏裡草,棒打倒”,可見入伏後犁地的重要性。

慶州府一帶,人們會在麥收後把閒地(即麥茬地“休閒”一段時間,秋末再播種小麥)在伏裡天翻犁兩三遍,也叫“伏犁”,為的是曬土積墒。

這是一代又一代辛苦勞作的莊稼人積累下來的寶貴耕作經驗,為的是確保秋播小麥來年豐收。

不過三伏天犁地也是有講究的,話說,“頭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幹骨頭。”

雖然這陣子大傢伙在地裡連軸轉,但是農時不等人,無論如何都趁著頭伏天要把地犁好。

好在頭伏有十來天時間,不像收麥趕場那般緊急。紀老爺子嫌日頭太大,讓家裡女人娃娃都歇著,自己帶著紀滿慶和紀滿川天天紮根在地裡。

人力耕作的古代,大熱天犁地是難以想象的辛苦。

紀老爺子幾人在似火的烈日下來回穿梭,雖然汗珠濡溼了全身,但是他們絲毫不敢停歇,牽著騾子、扶著犁,一畝一畝地起壟翻地。

紀永靈想,難怪天下種地的農民,不分東西南北,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的職業是農民。

那是因為,他們的膚色都是一樣的黝黑,臉上的皺紋和褶子也都高度相似,這是日頭、土地賦予他們的統一妝容。

他們一生下來,雙腳就拴系在這片土地上,土地是他們生命的全部寄託,註定要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勞耕作一輩子。

所以,許多西北漢子就如同他們耕種的這片黃土地一樣,淳樸、堅韌、倔強、守拙而艱辛。

慶州府一帶的降水在秋季(農曆8~10月)相對較多,那時候家家的水窖就要趁機儲滿水,以備冬春季節使用。

紀永靈想著現在伏裡天天熱,剛好可以淘洗一下水窖,另外她還想再弄些活性炭出來,將喝的窖水淨化一下,這樣秋冬天吃水更安全。

她已經計劃好,要充分利用家裡那口被她摳爛的大黑鍋,將它用來做過濾用的漏斗,好讓它將功贖過。

架鍋的木架子她都已經都打好了,石頭和砂礫也已經讓紀永寧、紀永周從河溝邊弄回來了,萬事俱備,就差活性炭。

活性炭吸附能力強,不過這個時候就需要她自己燒炭了。

說起燒活性炭這項技能,紀永靈也是一把辛酸淚。

那還是很久以前她讀書的時候,年少不知自然環境的險惡,被同學叫去學人家玩荒野求生,結果被困在野外。

當時飢寒交迫,為了喝上乾淨的水,不至於拉肚子把自己拉死在荒郊野嶺,在“帶頭大哥”的指導下,被動學會了這項現代社會用處不多的技能。

往事不堪回首,他們一群人當時差點把自己玩死,好在放羊的大爺發現了迷路的他們,把他們帶回了安全地帶,不然他們不餓死也要凍死在山上。

不過如今的西北人家都是燒柴火,畢竟廣袤的山溝溝裡有的是枯草、枯樹枝,誰家錢多燒得慌買木炭來燒啊。

當然也可以燒煤炭,因為這片厚重的黃土層下埋藏著巨型煤礦,但是那得是後世現代化工業基礎下才能發掘的。

現在嘛,這些煤炭只能在地底下沉睡。

紀永靈提了一籠硬柴(木頭)去了自家場裡,最近收完麥子,場裡空了出來,地方大,可以讓她盡情發揮。

她按照自己記憶中的方法,開始點壘柴、和泥、封土,留好“點火口”和“通風口”後就開始點火,待泥堆裡面燃燒充分,再把通風口和點火口封起來,使裡面隔絕空氣,滅掉明火。

做好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