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有功效。況且那些有超常舉動的人,本來就會被世俗所非議;有獨特見解的謀劃者,必定會被百姓所嘲笑。愚蠢的人對已經完成的事都感到困惑,聰明的人則能預見還未發生的事。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偉大功業的人不與眾人商議。因此,聖人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沿襲舊的成法;如果能夠使百姓獲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秦孝公說:“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依照民俗進行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根據成法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商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言論。平常人安於舊有的習俗,學者侷限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霸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不會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商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必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古代法度而能統一天下,夏殷不改變舊的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應該被非議,而遵循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秦孝公說:“好。”於是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法的法令。
法令規定百姓按什伍編戶,互相監督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處以腰斬之刑,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與投降敵人的同樣受罰。百姓家中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有軍功的人,各按規定升爵受賞;進行私鬥的人,各按情節輕重處以刑罰。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織收穫糧食布帛多的,免除本人的徭役。從事工商業以及因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兒女全都沒收為官奴。宗室中沒有軍功可以論及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屋,家臣奴婢的服飾也按各家的等級有別。有功勞的人顯耀榮耀,沒有功勞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顯耀榮華。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佈,商鞅擔心百姓不相信,於是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商鞅又宣佈說“能搬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商鞅立即賞給他五十金,以此表明沒有欺騙百姓。最終下達了變法的法令。
法令在民間實行了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訴說新法不方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的人觸犯它。”將要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於是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在太子的另一位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第二天,秦國人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取別人遺失的東西,山中沒有盜賊,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於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鬥,城鄉秩序井然。當初那些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新法方便的,商鞅說:“這些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把他們全部遷徙到邊疆地區。此後百姓再沒有敢議論新法的了。於是商鞅被任命為大良造。
商鞅率領軍隊圍攻魏國的安邑,使它投降。過了三年,在咸陽修築宮廷城闕,秦國從雍城遷都到咸陽。並且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把小的鄉、邑、聚合併成縣,設定縣令、縣丞,全國共設定了三十一個縣。廢除井田制,開闢阡陌縱橫的田埂,賦稅徵收變得公平合理。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標準。新法實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觸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