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親自前往各地巡查了稅收狀況後,決定緊急召集他的文臣武將們共同商議關於減免稅收的相關政策。
當李世民步入大廳時,只見長春宮的文臣武將已經站在那裡等候他的到來。待眾人行過禮後,李世民穩步走向那幅已經展開的巨大地圖,並伸出手指著其中幾處用醒目的黑圈圈起來的地方說道:“諸位,本王此番外出巡查,有一個重要的發現。我大唐如今屯田的範圍實在過小,且大多集中於此幾處區域。現在咱們征戰沙場之時,皆是依靠後方的糧倉來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然而,那些負責運輸糧草的縣城所承受的壓力可謂是極其巨大!依本王之見,是否應當適度地對這些地區施行一些稅收減免政策呢?如此一來,既能提升他們運送糧草的積極性,又可避免敵軍輕易截斷我方糧道,危及大軍安危。”
此時,一旁的杜如晦微微頷首,上前一步拱手施禮後說道:“秦王殿下所言極是。不過微臣以為,還需考量戰場所在的具體位置。若是與戰場相鄰近、糧草必經之地,則不妨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至於其他地區嘛,則仍應依照常規的徵收標準執行。唯有如此,方能確保朝廷的稅收收入不至於大幅減少呀。”
“如晦,你所言甚是!本王確實應當深思朝廷稅收會因此而驟減的難題。”李世民微微頷首,表示贊同杜如晦所提出的觀點。隨即,他的目光緩緩移至面前那張巨大而詳盡的地圖之上,整個人彷彿沉浸其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此時此刻,一旁的杜如晦趁著李世民專注于思考之際,迅速地將眼神投向身旁的房玄齡,並以不易察覺的動作向其示意。原來,他們二人都深知眼下還有一件至關重要之事尚未稟報給李世民——河東已然失守。那一封接一封的戰敗戰報如雪片般飛來,眾多將領更是私下裡紛紛找上杜如晦,詢問秦王為何遲遲不肯主動請纓出戰。然而,面對眾人的疑問,杜如晦自己也是茫然不知,唯有寄希望於房玄齡能趁此機會,當面向李世民說明情況。
就在房玄齡剛欲開口講述河東失守一事時,突然間,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緊接著,一名身著鎧甲、英姿颯爽的侍衛匆匆奔入殿內,在距李世民數步之遙處停下腳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之後,高聲說道:“啟稟秦王殿下,中書侍郎唐儉此刻正在門外求見。”
早已收到長孫無豔書信的李世民,心中對於此次唐檢前來拜訪的目的已是瞭然於心。只見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輕聲吩咐道:“快請他進來吧!”
就在這時,眾人只瞧見一個身著官服之人腳步匆忙地從門外快步走入。此人正是唐儉,他神色略顯緊張,徑直朝著李世民走去,並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高聲說道:“下官拜見秦王陛下!唐儉此次前來乃是奉聖上之命,專程將陛下的手敕呈交於秦王陛下您啊!”
李世民微微抬頭,目光落在唐儉身上,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緩聲道:“原來是唐儉啊,的確是許久未見了!不知此番究竟是何要事,父王竟派你來此跑這一趟呢?”說話間,李世民已伸手接過那封手敕。
唐儉連忙拱手應道:“回秦王殿下,關於這手敕的具體內容,下官並不知曉!不過,陛下曾特別交代過,這封手敕尚未經過三省的稽核,務必得先行交予秦王您手中才行。”說完這番話,唐儉又再次躬身行禮,表示自己只是依旨行事。
李世民面色凝重地緩緩開啟手中的詔書,當目光觸及到上面所書寫的文字時,不禁微微一怔。只見那詔書上赫然寫道:“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這一行行字跡彷彿帶著沉甸甸的分量,直直地撞入了他的眼簾之中。
李世民凝視著那些字,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唐儉剛剛所說的那一番話語。以他的聰慧和對局勢的敏銳洞察力,又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