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不濟,便繼續向中土稱臣,韜光養晦,另外借此機會趁火打劫,乘著高句麗滅亡,遠東諸虜一盤散沙之際,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拓展到遠東,乘機擴大實力。然而,東征的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中土這個龐然大物竟然馬失前蹄,栽在了一隻小土狼手上,最終打了個兩敗俱傷,突厥人漁翁得利,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遠東諸虜,同時在南北對抗中獲得了優勢,贏得了主動,一箭未發就獲得了最大利益。”
    “可以預見,此刻奄奄一息的高句麗人必然向牙帳稱臣,乞求突厥人的幫助以求得生存,而與高句麗利益相聯的靺鞨、契丹、霫等諸種部落在生死存亡之際,也只能寄希望於突厥人仗義相助。面對這一結果,中土如何抉擇?如果放棄東征,承認自己的失敗,那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突厥人橫掃遠東,把遠東諸虜盡數收入囊中,突厥人實力暴漲,南北關係迅速惡化,南北大戰也就一觸即發,而南北大戰一旦爆發,突厥人便能從漠南和遠東兩個方向展開攻擊,這對中土極其不利。”
    “如此一來,中土沒有第二個選擇,只能發動第三次東征,只能以自己的絕對實力摧毀高句麗,征服靺鞨、契丹、奚等遠東諸虜,毫不留情地斬斷突厥人伸向遠東的手,獨佔遠東所有利益,徹底斷絕突厥人對遠東的妄想,然後從北疆和遠東兩個方向對大漠形成包圍,給突厥人以最大威懾,以此來緩和南北關係,延緩南北戰爭,給中土贏得恢復元氣的充足時間。”
    李百藥本來對中外局勢就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聽到袁安所轉述的李風雲對南北大勢的分析,當即豁然貫通,知道聖主和中樞為何不惜代價要發動第三次東征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現在繼續東征,奮起餘勇,即便吐血不止,傷痕累累,拼得元氣大傷,但只要摧毀對手,贏得東征的最後勝利,拿下遠東全部利益,其損失與南北大戰對中土所造成的巨大傷害相比,也就根本不值一提,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當然了,對不瞭解中外局勢的人來說,肯定要口誅筆伐,肯定要給皇帝和中樞戴上窮兵黷武的帽子,只是事已至此,形勢發展到這一步,皇帝和中樞已經沒有選擇,退一步也是岌岌可危,南北大戰一旦爆發,一旦打敗,皇帝和中樞依舊要在歷史上留下無法抹去的汙點,既然如此,倒不如進一步,豁出去了,再次東征,再拼一把,或許就能逆轉危局,就能化險為夷,轉敗為勝。
    “如果第三次東征形成決策並如期發動,成功希望有多大?”李百藥直指“要害”。
    對他來說維持統一大業,穩定南北關係,維護中土的長治久安乃是原則性問題,大一統的原則不能違背,諸如以小規模的叛亂來攫取政治利益屬於一種博弈手段,短期內危害不到統一根本,他不支援但也不反對。而他之所以支援李風雲,不是因為血緣關係和家族利益,而是因為中土利益,李風雲以未來可以預見的南北大戰以及統一大業的崩潰說服了他,以據北疆抵禦北虜、衛戍國土的理想、信心和勇氣打動了他。僅靠李風雲抵禦不了北虜,但再加上一個齊王,長城防線就有了保障,未來即便國祚危難,這股政治勢力也有據北疆而稱霸的本錢,也有力挽狂瀾問鼎天下的潛力。
    但是,這一“預期”因為南北關係的迅速惡化而變得困難重重,抵禦北虜衛戍國土成為當務之急,正好齊王和李風雲都要進入北疆,為此李百藥當然傾力關注北疆形勢的發展。
    “據大總管說,成功的希望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