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要想好,新地方誌和舊地方誌可是有些區別的。”江主任聽聞尹秋二人的想法後,提醒道,“新縣誌著重於建國後的大建設時期,對於建國前的歷史則是有著些許省略的。這就要看你們想要具體介紹哪一段歷史了。”
“實在不行,我們就用新編的那一版,記錄到九十年代的喀什地區志吧。”尹秋提議道。
“可是我還是想看更早時候的地區志……”小楊有些不服氣,垂頭嘟囔著。
“我們找不到呀,我們去疏勒縣的話,大機率也只能看見新編的疏勒縣誌。”尹秋勸道。
“其實吧,現在的新編地方誌,質量要比舊地方誌更高。”江主任也說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各級政府編纂地方誌,可都是有條例要遵循的。”
這裡江主任說的“條例”,是指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7號所公佈的《地方誌工作條例》。
這份條例要求,編纂地方誌應當做到存真求實,確保質量,全面、客觀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而更關鍵的是,條例要求縣級以上的地方誌只能由政府組織編纂,其他個人和組織不得編纂,編纂人員要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能,編纂所需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中。
“那……我們去看看?”小楊說道。
“你自己去吧,又不遠。對了,我多借了一本書,我覺得很好,可以給你看。”說著,尹秋從書堆中摸出來了那本《西西弗神話》。
“謝謝尹姐。”小楊乖巧地接了過去,微微點頭。
“我們也閱覽了一些東西,那麼你現在有沒有什麼關於你想做的中長影片的想法?”尹秋比較關心小楊的工作狀況。
“不就是講一講歷史嗎?還需要什麼想法?”小楊不解。
“不可以哦,做好中長影片,一定要有切入點,不能泛泛而談。”尹秋教育道,“如果泛泛而談,就會顯得照本宣科,不能留住觀眾。而且會缺少與群眾的聯絡,即便你在影片裡硬加群眾故事,也會顯得割裂感十足,這樣的影片是枯燥的、不成功的。”
“那我倒是想到了一個。”小楊說,“為什麼喀什地區的城池從盤橐城遷徙到了如今的喀什古城呢?”
“城池的變遷,原因無外乎那幾種。”張饒不知道什麼時候出現在了他們身邊,還反客為主地看起了她們帶回來的書,“一個是統治者的選擇,譬如三國時期,建業城位於現在的南京。可考古發現,明朝時期的江寧城與三國時期的建業城有很大一部分不重合。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覺得孫權的城沒有建在‘龍脈’上。”
“那別的原因呢?”小楊的好奇被張饒成功勾了出來,她兩眼放光,都要閃出星星了。
“然後就是那幾個不得不換的原因,戰亂、災害等。舉個例子,你們覺得被董卓燒過的洛陽城和後面魏晉時期的洛陽城是完全一致的嗎?這就是戰亂導致的城市變遷。然後是開封,雖然從歷史資料上看,城池好像都在差不多的地方,但考古卻發現了‘城疊城’的現象。這與黃河常年的水患——發大水,城池居民跑路,然後被泥土掩埋,後來人又修建一個新城池,然後又被淹……”
“有意思有意思,就做這個了,那張老師你覺得為什麼喀什地區的城池會從盤橐城遷徙到了現在的喀什古城呢?”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喀什古城有著以千年為記的可考歷史。我個人認為,在班固駐紮與盤橐城時,喀什古城就已經存在了。”
“不對!可考的歷史最早來自張騫,但他記錄的是‘王治疏勒城’和‘有市列’,並且沒有記錄具體的位置,所以不能斷定現在的喀什古城與張騫記載的‘王治疏勒城’一直在同一個地方沒動過。”小楊毫不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