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那我問你,你又有什麼證據證明喀什地區的聚落有過大規模的遷徙的呢?”
“你!”小楊只是愣了一瞬,便立刻想出了反駁的方向。“誰主張誰舉證!你既然主張喀什古城兩千年從未遷徙過,現在的喀什古城不僅有著歷史文化傳承,還有著物理上的傳承,那就請你拿出證據!”
“你——你!”張饒有些難以招架,只得轉移話題。“你這是斷章取義!我只是認為當時的喀什地區不止存在一個聚居點,也不只存在一個城池,你就說我的觀點是喀什古城在兩千年前就在那裡,你這就是斷章取義!”
“誒,我說。這裡是融媒體中心,不是你們做歷史辯經的地方。”江主任將手搭在了兩人肩膀上,結束了這場辯論,“按照常理來說,現在的喀什古城是歷史傳承兩千年,而不是物理意義上的那種,在一個地方立了兩千年。如果按照物理意義上來說的話,那豈不是進入了哲學上的忒修斯木頭船的悖論了嗎?”
隨後,他開啟了手機地圖。
“我也可以提出一點見解,”江主任將地圖拉動到了盤橐城附近,“你看這個河……”
“等一下,你不會想說什麼河流凹岸凸岸的理論吧?”張饒迫不及待地將江主任打斷,“這種方法,一般對應的是流量大的河流,咱們這個小河,應該,也許,是做不到這個的。”
“那我沒啥見解了。”江主任尷尬地撓撓耳朵,悻悻地關上了手機。
“其實這樣也可以解釋,”尹秋說,“你們說,喀什地區的自然環境是什麼樣的?”
“乾燥?大陸性顯著?”小楊試探著回答道。
“靠近高原,受青藏—南亞高壓影響嚴重,各大洋水汽難以抵達。”張饒很有底氣。
“不錯,因此整個喀什地區的先輩們必然逐水草而居,所有古城的誕生與消亡都和這些有關。”尹秋說。
“所以,盤橐城始建於水草豐美之地,而隨著河流和肥沃土地的變化,盤橐城裡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這座城池。”江主任也思考了起來。
“而最後一個固定下來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喀什古城?”小楊的底氣不太足。
“沒錯,各位不難看出,喀什古城邊上就是河流。古代城池無論是生活用水,還是圍著城池做護城河,都需要大量的水源。而且放在古代,喀什古城的位置,可是能扼守周圍一大片地方的。”
“這個和扼守沒有什麼關係,是先有水草豐美之地,才有的小聚落,後面發展成大聚落後,才有的路。有了路就有了牆和護城河,便形成了城池。”張饒說。
“你搞錯了吧,是先有城,才有市。”尹秋反駁道。
“只有隘口、扼守河流的地方才是先城後市,比如三國裡的下邳城和秦出函谷關的函谷關城池,你這樣不把歷史和地理合在一起分析的方式是片面的!”
“你這叫……”尹秋正欲反駁,口袋裡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她拿起手機,翻看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