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4部分

縣賜給伍舉,讓他的職位與叔向並列。到時候,如果伍舉一心危害楚國,豈不是絕大的禍患嗎?”

聽到這裡,子木也覺得驚恐不已,趕緊向楚康王建議,增加伍舉的祿爵,召其回國。不久,聲子派椒鳴(伍舉的兒子、伍奢之弟)替楚國迎回了伍舉……

伍舉是剛剛進入晉國,就被楚國人接回去的。此時季禮已經經過了魯國,進入衛國。

季禮是吳國人,很少接觸中原文明。他還是個音樂愛好者,在魯國的時候曾請求魯國人演奏了全套的中原音樂。季禮非常知道禮節,一舉一動充滿貴族風度。他對音樂的評價,主要是對《詩經》當中的音樂評價,被魯國人鄭重其事的記錄下來,並留下了“歎為觀止”這個詞。季禮的這段評價是中國最早的音樂鑑賞資料,也是詩經音樂的評價典範。

季禮經過徐國的時候,他佩戴的青銅劍非常漂亮。吳國人在冶煉青銅上面的技巧向來高超,即使現代人見到出土的越王劍,也被它的美麗震驚的目瞪口呆。徐國國君見到季禮腰上佩的寶劍,非常欣賞,但因為當時的貴族身配寶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季禮是出使晉國的使者,使者身上無劍,恐怕會受到晉國的輕視,所以徐國國君不敢開口向季禮討要。

季禮是個非常有眼色的人,他看到徐國國君的神色,心裡已經答應將寶劍贈送給徐國國君,但他因為出使的任務沒有完成,還需要這柄寶劍證明他的身份,所以他嘴上什麼也沒說。等到他出使任務結束,返回徐國的時候,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季禮去徐國國君的墓上拜祭,並把隨身佩戴的寶劍掛在徐國國君墓邊的樹木上,說:“我是來兌現承諾的,當初我雖然沒有口頭答應徐國國君,但我心裡已經答應了。”由此,中國留下了“心許”這個詞。

季禮贈送徐國國君寶劍的事情是後話,此時季禮已經到了孫林父的領地戚。這片領地目前歸屬不明,說它是衛國的領土也罷,說它是晉國的領土也成。季禮欣賞完衛國的音樂,特地來到戚地,是欣賞位於戚地的黃河大橋的,他在橋的南岸驛館住下,夜裡睡不著覺,走到黃河邊上欣賞著夜色中的大橋。

黃河大橋如今日夜通行的人不斷,朦朧的月光之下,橋面上打著火把趕路的人絡繹不絕,火把在橋上匯成一條長龍,彷彿天上的星河墜落人間。河水的波濤聲,風聲,兩岸的林濤聲彙整合一篇美妙的樂章,這是天籟之音,讓季禮聽得入神。

忽然之間,岸邊有鐘聲傳來,季禮感到很奇怪,側耳傾聽片刻,感慨說:“奇怪啊!我聽這鐘聲飄飄渺渺,像是嗚咽不斷的垂死掙扎聲,這聲音不詳啊!預示著當地領主要受刀兵之害(必加於戳)。”

第二百零七章 吳國公子中原遊

稍停,季禮又說:“我聽說孫林父獲罪於君,恐懼擔心還來不及,怎麼還有心做樂呢?此時此刻我住在這裡,猶如燕子將巢穴建於帷幕之下(隨時會因為帷幕的移動而墜落),停留不得啊?”說罷,季禮趕緊召集從人,隨即離開戚邑而不住宿……

事後,孫林父聽到了季禮的這段議論,終生再也不聽琴瑟。這就是“燕巢帷幕,危在旦夕”的來歷。

其實,從音樂聲中聽出危亡的預兆,過於玄幻了。實際情況是:當時衛獻公還被晉國拘捕,孫林父所處的地位非常微妙,而整個衛國群龍無首,而趙武在衛國進行大肆殺戮後,衛國上下存在著一種怨恨心理。季禮是個講究禮節與規矩的人,處身在戚地這個尷尬的領土上,他回程當中又要經過衛國,所以他藉此表明自己的態度:我尊重君權神聖,認可戚地地位尷尬,拒絕去拜訪當地的領主……

戚地很大,他距離帝丘八十里,但戚地以西的所有領土,名義上都歸於戚地,所以季禮雖然沒在黃河南岸留宿,實際上他留宿於黃河北岸,而且第二天他住宿的地方依舊屬於戚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