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讓所謂的動態開放系統開放得更大一些,並讓我的邏輯根據需要不斷地去增加系統的開放程度,以實現邏輯自身的發展。
由於人類智慧的有限性,無法直接面對真實,就連自己設計的系統發展龐大到一定程度後出現的複雜性都很難直接解決。人類必須對研究物件進行限定,以某種方式簡化、綜合,以某種角度,用某種目的去看待。所以“易變矛盾”這一概念出現了,在發現隱含的假設和原理,原先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會有所變化,實現它們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多了,選擇更多了,而原先的限定下,是很難看到這些選擇的,從某個角度看有更多的選擇意味著增加了意志的自由程度,如果真正理解這一點的話。
哲學部分-讀柏拉圖的美學思想的隨感
哲學部分-讀柏拉圖的美學思想的隨感
柏拉圖認為:
有一個使一切事物成為美的事物的品質,特例的美是相對的,變化無常的,而這個美的品質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是絕對的。把這個品質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這件事物就成為了美,而不管這個事物是石頭、人、動作還是思想。這個品質先於美的事物,一般先於個別,它是創造者。
為此我進行思考,下面是我的思考過程。
處於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時期、不同人種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美的判斷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一些事物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文化才能感到美的存在,例如文學、哲學等。
按支援獲得美感的必備條件的多少可以據此對美進行某種角度的劃分。
較低層次的相對比較容易為人所發現。
較高層次的需要知識、文化支援,需要經過某些判斷過程,例如:思考(不管是表面的或者是潛意識作出的)等才能發現的美感。
美是相對的,一個人和一個熊的審美的觀念是有區別的,也就是說美的特質是相對的。
只有人發現感覺後才是美。未發現感覺的不認為是美。
如果說有一種通用的美的特質,那麼它取決於個體的人自體的邏輯處理過程,才能在這個特定的個體中展現出來。
至此我發現了柏拉圖思想中的那個“品質”的概念。
孔子說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智慧來言,但是我們可以試圖區補全它。
透過肯定來否定固定下來的思想。因為固定下來的東西,必定被變化的環境所覆滅。
你認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補天,即補自己的心。
如果心無缺(好像對人類個體不太可能?!),天也就無缺了。
補天,補自己的心的同時透過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也可能給其他有天缺之心的人提供一些補天的材料,使他們將自己心一起補了。
已補人心的比例越練越大,天(自心所見的)也就越見完全了。
你不能固定真實,你可能認為自己能固定外在的表象,但其實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給固定了。
上面是我剛讀第1頁後的隨感,後面的我還沒看,以後看了後再寫。上面的寫的東西我會在對其思想更加了解後作修改。
柏拉圖認為:
恰當是不能同時造成表象的美和內在的美。表象美人人喜歡,而內在美不容易為人所認識到。感性可以認識表象美,而內在美只有透過理性才能認識。理*覺高於感*覺。
究竟是以理性或者感性,或者說以某種比例去看待事物,取決於我們的處理邏輯。我們很難以絕對的極化的方式來看待事物,不管我們承認與否。
將其極化、分極、量化等方法,只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結果不要以為就是真實本身?正如同科學不等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