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片的真實性”。

怎樣理解紀錄片的真實性問題,我們需分為兩個層次:一、事物的真相是怎樣的(本質論);二、再現事物真相的過程是怎樣的(認識論)。

從本質論的意義說,真實性是敘事的內容層面中客體物件的內涵屬性:真正存在的——真實性;可能存在的——合理性;不存在的——虛假性。從認識論的意義說,表現的方法與風格,只能影響人們認知的可能性,而不能決定事物內涵的屬性。

根據哲學的觀點,“現實存在”是脫離人的精神而獨立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不倚賴於人的感覺而存在,但它又是透過人的感覺去感知的。因此,物質世界形態和內涵意義的存在屬性是預先已有的,而對其形態和內涵意義的判定則是人為的。不同的人、不同的觀察角度與方法、不同的時代都會對某一預先存在的事物有不同的感知。於是,真實成為一個變數,成為人介入現實存在的結果。

推薦序三 歷史、影像與影像的歷史(5)

另外,人們對“真、假”的認同心理往往來自直觀的感知。當透過組織的方法創造了一個過程,又將這個過程用紀實的方法表現得像真的一樣時,人們會把“像真的”當作“真的”。這是紀錄片內容層面的“事實”與表達層面的“表現事實”之間的特殊關係。其中所謂“真的”問題,是對觀念而言的,而所謂“像真的”問題,是對感受而言的,是記錄方式創造的螢幕效果符合了人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可能性。因此,紀錄片的真實就具有了獨特的內涵:它是“存在的真實性”和“視像的逼真性”的統一。

紀錄片與故事片不同,首先紀錄片所表現的螢幕形象與被表現的生活真實之間存在一種對應關係,這種真實是一種“預先存在的真實”。紀錄片在承認“預先存在的真實”的前提下,也必須承認,對於客觀存在的事物,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它、去評價它,這是在一種對事物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整體的感知常常脫離某種具體時刻的情境所產生的偶然的東西,而與人們的認知取向、價值體系和社會語境直接聯絡起來。◇米◇花◇在◇線◇書◇庫◇ http://book。mihua。net

從認知取向的角度講,藝術欣賞中,人們一個重要的心理活動是“有意注意”。注意,就是把感受、聯想、想象、思考等等指向並集中於一個特定的範圍。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懷有預定目的,並自覺加以堅持的注意。

當人們在電影院看故事片時,他意識到他要看一個感人的故事,因此,他對故事情節的假定性是認同的,對生活中是否確有其人其事並不追究。而對紀錄片則不相同,人們的注意指向在於“真”,他們關心的是人物的活動、事件的發展在螢幕上是否得到正確的展現。在這裡,人們注意的是此人、此事在此時此刻是否“是這樣”。因此,當人們認為他看到的東西不是真的,便會馬上引起心理戒備,喪失掉審美的要求。所以,人們首先需認同紀錄片的“真”,而其次才是進入情境之後,由無意注意而帶來的刺激性認同。

從認知方法的角度講,人們對紀錄片真實的認知具有一種直感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所謂直感性的認知,是說人們最終透過螢幕上對現實的模擬形態來判定事物的可信性,這與人們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和過程是同形同構的。於是,“真的”與“像真的”在認知時是極為相似的。所謂的整體性的認知,是說人們對紀錄片可信性的判斷,是以整體的認知前提為依據,它是可信的或不可信的,它是真的或不是真的,前提的指引決定了對真實的認知,而並一定不拘泥區域性的真偽。

其實在許多涉及歷史的紀錄片中都採用真實再現的方式,而組織拍攝更是司空見慣,但是,這些並沒